首页   /   重点市场介绍

东盟承包工程市场风险及建议

  • 2016.12.12
  • 重点市场介绍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 打印

东盟承包工程市场存在着一些特殊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尤其老挝、缅甸、柬埔寨这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法制不够健全,在资金、政策、法律、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

、东盟承包工程风险浅析

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东盟各国的营商环境排名差距较大。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便利化程度较高,排名依次为2、23、40,柬埔寨、老挝、缅甸在190个国家中排在100名以外。2015全球廉洁指数显示,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是东盟国家中腐败现象较严重的国家,排名依次为112、140、147、150。数据显示,东盟部分国家对外资准入限制较多、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政府腐败现象严重,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5:2017东盟各国营商效率全球排名

 

排名

得分

2015全球廉洁指数

新加坡

2

85.05

8

马来

23

78.11

54

泰国

46

72.53

79

文莱

72

65.51

-

越南

82

63.83

112

印尼

91

61.52

88

菲律宾

99

60.40

95

柬埔寨

131

54.79

150

老挝

139

53.29

140

缅甸

170

44.53

147

来源:世界银行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

备注:世界银行《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从营商环境便利度、税务、法律、监管改革等11项指标,对190个经济体的营商法规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估。中国得分64.28,排78位。

综合而言,我国企业在走进东盟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风险

虽然近几年东盟各国已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GDP保持保持5%的增速并逐渐走出低谷,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但是,东盟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资金普遍缺乏,能够用于建设的资金有限,往往需要承包商提供项目融资,这对中国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中老铁路,预计将耗资400亿人民币,两国政府共同出资40%,中国政府出资70%,老挝政府出资30%。余下60%由中老两国企业共同投资。

老挝、柬埔寨、缅甸等最不发达的国家,仍然需要国际社会的援助。由于援助资金不能如期到位,政府公共支出无法满足建设需求,加上部分私营业主资金链紧张,中企承建的一些项目经常无法按时收到工程款。

外汇管制方面。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各国对外汇流出实施严格管制。尽管近年来大幅度放宽,但仍然存在较多限制。目前东盟各国除新加坡、文莱外,其他国家实施不同程度的外汇管制,尤其在越南、缅甸、印尼等国仍然比较严格。

2、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中国工程企业不容忽视的风险。中泰铁路一波三折、缅甸密松水电站至今未复工,主要障碍来源于政治风险。

东盟国家,对外深陷大国博弈。东南亚历来是大国全球战略的必争之地,欧盟国家历史上对东盟国家的殖民统治,决定了两个区域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与合作。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东盟国家首当其冲。日本通过不断加大对东盟国家投资和援助,力图同时实现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随着中国加大对东盟投资合作的意图日益明确,主要大国在东盟的竞争加剧不可避免。

对内面临政权更迭、民主转型、民族冲突等多重矛盾。如近期发生的马来西亚大规模抗议游行、泰王登基、菲律宾反恐、缅北冲突等等,这些因素对企业正常经营、人员和财产安全将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就南海岛礁问题与中国仍有分歧。尽管“南海仲裁事件”已经平息,但潜在的政治风险、反华排华势力犹在。

3、法律风险

东盟各国法律体系不尽相同,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与中国有较大差别,甚至在某些方面仍处于空白缺失状态。有些国家,如越南、缅甸,尽管法律法规基本齐备,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政府腐败、暗箱操作、政策连续性差等问题。

环保问题需要重视。东盟国家普遍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有些国家民间环保组织盛行。如印尼《环境法》要求对承包工程进行环评,规定企业必须获得由环境部颁发的环境许可证。日本参与投资的印尼爪哇岛最大级别煤炭火电站,40亿美元的项目因环保问题被停滞。

劳务用工方面的风险。劳务用工问题是中企东盟承包工程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东盟国家中,除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外,大部分属于劳务输出型国家,对引进外籍劳务有严格的限制。如泰国,严格限制引进外籍普通劳务;马来西亚与中国尚未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中国工人办理工作签证难度较大;老挝引进外籍劳务须申请指标。近年曾发生多起中国劳务人员因签证手续不合法被东盟国家遣返的情况。此外,大部分东盟国家的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技术工人普遍紧缺。

4、市场竞争

东盟基础设施建设的庞大需求吸引了全球投资商和承包商的目光。在东盟市场,中国企业需要与欧美日承包商同台竞争。比如高铁方面,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都有计划兴建高铁,中日两国竞争可谓势均力敌。

越南、泰国本土承包商施工力量不容小觑。在越南,虽然市场总体规模不大,但韩国、日本、新加坡承包商深耕多年,实力雄厚。此外越南还有大小1000多家本土承包商,在施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老挝,有中国、越南、泰国等国施工企业,其中,中企利用成本、技术优势,越南利用与老挝特殊政治关系,泰国利用地缘、人文及经济优势,以上述三国企业为主开展竞争、争夺市场。在泰国,现存的1100多家承包商均有相当实力,在当地承包工程市场占居天然优势。

除欧美日韩及本土承包商外,很多中国工程企业已先期走进东盟,中国企业间的竞争也显得愈发激烈。

5、文化差异

东盟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决定了该地区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道教和各种原始宗教交汇并存。比如,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是传统的回教国家,泰国、柬埔寨则遵从佛教,菲律宾大部分国民信奉天主教等等,不同宗教信仰间冲突时有发生。此外,东盟各国大部分属于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也有较大差别,其内部本身也存在民族文化的冲突和矛盾。

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近,东盟也是全球华人最多的地区,但是,中国大陆的文化环境与东盟国家完全不同,语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各种不适应或违反风俗习惯的情况。此外,在东盟国家中还存有宗教极端主义和潜在的反华排华势力。今年12月,印尼激进伊斯兰团体发起反雅加达华裔省长钟万学的示威活动,警方宣布将钟万学涉嫌“亵渎宗教”一案移交检方起诉。再如,几年前一家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矿产,因征地需要迁移一座佛塔,结果引发强烈反弹,项目被迫终止。可见,文化差异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产生歧义,甚至上升为法律事件、政治事件,但经常被忽视。因此,在东盟开展承包工程业务,必须认真考虑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二、对中国工程企业的建议

除面临的市场风险外,我国工程企业在东盟开展业务的同时,自身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对东盟市场了解不够、准备不充分,导致项目亏损或中止。2015年2月,柬埔寨宣布停建中柬合作水电大坝,主要原因是不缺电。

此外,同质竞争、恶性竞争,本土化经营不足、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少数企业不按规定办理项目投(议)标手续以及违规分包、转包的情况层出不穷。比如,层层转包,有些企业对分包商约束不力,使分包商有机会再转包,甚至转到个体户或“包工头”手中,从而使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引起业主不满。有些工程项目还出现欠薪情况,导致劳务人员到使馆上访求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工程企业走进东盟特别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市场机遇

东盟经济一体化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并以此带动经济增长,事实上,东盟已经掀起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近年来,中资企业在东盟的工程承包业务顺利发展,已经创出了品牌,赢得了信任。在一带一路与东盟一体化的双重机遇下,中国工程企业应准确把握时机,充分利用自身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深入挖掘东盟市场,并逐渐向周边延伸,以谋长远发展。

2、强化横向合作

东盟市场集中了我国大量央企和地方民营企业。中国企业在充分竞争的同时,应当加强横向联系与合作,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价格竞争,在保证企业利益、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也维护国家利益,在当地市场上形成多赢的格局。

目前,中企在东盟承包工程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港口、电力、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此类项目对融资、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大部分由央企承揽实施。中小企业及地方民营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加强与大企业合作,利用自己的专长,借力开拓东盟市场。

3、创新经营方式

由于东盟国家普遍缺乏资金,承包工程项目将更多的以带资承包、建营一体化、境外园区开发等新形式展开,比如电站、现代化港口、高铁、城市综合体等等,跨领域经营、跨行业合作将成为承包工程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工程企业尤其以房建为主的施工类企业,应适时调整经营策略,逐步由单一的施工向集规划、投资、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为一体的新型定位转变,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从而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

4、做好市场调研

东盟各国政治、经济、人文的多样性决定了域内各国风险种类不尽相同。在东盟承包工程,要特别注意市场调研,了解和遵守当地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做好项目及相关方的资信调查,对项目所在地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依托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的力量开展相关工作。事中要做好风险规避和管理工作,积极利用保险金融机构和其他专业风险管理机构的相关业务保障自身利益。

5、本土化经营

本土化经营是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东盟市场也不例外。在东盟市场,本土化经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本土化。通过合理、合法渠道招募、筛、聘用选当地劳务人员,提高当地施工管理人员的占比,加强对当地员工的技能培训,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二是采购本土化。尽可能坚持材料采购与生产加工本地化,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合作本土化。特别在施工安排方面,尽可能与本土公司开展合作,指导、帮助本土公司提高施工管理能力,及时完成施工任务;四是管理本土化。充分利用当地人才、市场、资金等资源,形成较为完整的综合管理体系,打造经营管理型承包商,实现从“海外公司”向“本土公司”的转变。

6、依法经营

一是要认真研究、学习并遵守东盟各国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充分了解相关政府部门的办事习惯和办事规则;洁身自好,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行事;严格按规定和要求派遣中方劳务人员;二是严格遵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依法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认真做好劳务人员出国前培训教育工作;三是自觉服从中国驻东盟使馆经商参处、中资企业协会的统一协调、管理和文明倡议,展现并维护中国在海外的文明形象。

7、履行社会责任

首先要对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情况要有一个充分详实的了解,尊重当地文化、遵守当地法律,秉承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进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做合格的当地企业公民。

其次,东盟各国都有工会或其他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在当地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企业要与他们建立正常的沟通渠道,处理好与工会、民间组织以及驻地社区居民的关系。

开展业务的同时,既要讲究行业道德,注重工程质量,树立良好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兼顾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确保工期和质量、加强环境保护、注意公众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处理好与当地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促进合作双方互利共嬴。

总之,在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新常态下,中国工程企业既要把握机遇,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加快走出去步伐,有计划、有步骤、稳扎稳打地去开拓东盟市场。同时也必须对企业现有业态、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与东盟各方共赢合作,从而实现本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