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的见与思
2017年10月15日,经过十余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疲惫不堪的我迈出右脚,重重地踩在了安哥拉首都机场的混凝土地面上,激动、恐惧与困倦同时袭来,伴随着高温炎热的天气,我对安哥拉的第一印象就定格在了闷热的风和粘腻的汗水中。
带着初入职场的胆怯和笨拙,我来到了安博因港城市供水系统扩建项目。第一次驱车进入安博因港时,我被海天一色、蔚蓝无边的美景深深吸引,那是种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蓝,传达着来自遥远自然的召唤,伸出双臂紧紧拥我于此美景中。跑下车子冲到海岸边,近处、远处,一个个光着身子的小孩子,拿着脏兮兮的塑料瓶或小碗,从河中舀水,然后仰头灌进喉咙,孩子们洁白的牙齿衬着黝黑的皮肤,瘦弱的四肢撑着凸出的肚子。见此情景,我疑惑的看向同事。“这就是非洲,欢迎来到真实的非洲。”他说到。
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大部分居民没有清洁的饮用水。以安哥拉为例,大部分城市的供水系统修建于殖民时期,距今已逾半个世纪。安哥拉目前很大一部分供水需求得不到满足,包括首都在内的很多城市和地区,均不能保障正常的供水。如今,许多地区依然采用打井取用地下水的法子,一个城市或村子,常常会有一个大大的储水罐,用于储存地下水,它要负责供给方圆几公里人民的生活用水。据当地人说,雨季时,地下水水位高,尚有充足的水源。到了旱季,每年都有人因缺水而死。我终于理解了“水是生命之源”的含义,甘甜清冽的水用轻柔的身躯安抚着这片皲裂的土地,给人们送来清凉的同时也给生命带来了希望。
才及我腰间高的孩子们拿着大大的塑料罐或油漆桶,从河边打水。小男孩一只手提一个桶,小女孩将水顶在用方巾包裹住的头顶,踉踉跄跄地将水运回家中,供日常生活用。每次从河边运一次水回家,来回需要两个小时。烈日当空,孩子们娇小瘦弱的身影,来来回回地往返于崎岖不平的山路间。没有辅助车辆,缺乏畜力,只有这单薄瘦弱的身躯,这些孩子利用每天应该跟伙伴们嬉笑打闹的时间,学习功课的时间,循环往复地运水。
“为什么爸爸妈妈不来打水呢?”我向一个小孩子问道。“因为爸爸在种地,妈妈在路边卖水果。”贩卖水果和海产品所得是安博因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农田的居民会种植香蕉、芒果、木瓜、甜瓜等热带农作物拿到路边卖给过往的行人,或拿到市场卖给当地居民。大多数男性会随着渔船出海打渔,每次出海都要面对着变幻莫测的海洋。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要给家人一个温暖有力的拥抱,而次日清晨,家人们翘首期盼的英雄也许会出现在海平线,也许,就永远地消失于昨日的拥抱中。
在我和技术团队第一次来到取水点——KEVE河上一个供当地居民日常洗衣做饭和洗澡的取水处时,当地那些鲜少见到陌生面孔或者外国人的当地居民们高声问道:你们来自哪里?在这边做些什么?我总是认真地回答,“来给这个城市供水,不久的将来,你们就有自来水用了。”每当此时,孩子们的欢笑嬉闹声和村民激动的言语声便响起,有感谢,有激动,还有溢于言表的笑脸。
那一刻,我真切地明白了自己不顾传染病高发和治安环境恶劣的威胁,孤身踏足非洲大陆的意义为何,使命何在了。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非洲雨季降水量丰富,其地下水储存量也优于世界大部分地区,这样的非洲为什么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缺水,近半数的非洲人因缺水而感染疾病。答案很简单,非洲缺少的是安全的饮用水。
现在,我所在的公司承建的安博因港供水项目,将以一套完备的现代化水处理设施,解决当地10万余人的生活用水问题,供水管道途径20余个村庄,带来干净饮用水的同时也创造了就业岗位,造福当地社会。
时光荏苒,来非已过半载,不曾后悔做出了来到安哥拉的选择,自心底热爱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所以要尽量拓宽生命的广度。花了太多的时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蓦然回首时才领悟到:做好每件小事,过好每一天,短暂的生命终会因热爱而充满喜乐,而这,或许就是我一直寻找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