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国劳务专栏   /   出国劳务注意事项   /   出国常识

“使馆”电话来联系,提高警惕防猫腻

  • 2019.07.29
  • 出国常识
  • 来源:领事直通车
  • 作者:
  • 阅读:
  • 打印

“使馆”电话来联系,提高警惕防猫腻 

B国一个平静的傍晚王强(化名)正欲前往超市购买生活物品突然手机响起,显示为“中国驻B国大使馆”带着疑惑,王强接起了电话,一个柔美的女声响起“您好,王强,这里是中国驻B国大使馆”……

数日后,驻B国使馆的领事官员接待了一脸懊悔的王强,原来当天那通电话的女声自称接到国内公安机关的通知,王强涉嫌非法洗钱案件,请其配合接受调查。来电人建议王强报警,并“热心”地替他转接到国内S市公安局国际特警小组,一位操持南方口音,自称为林警官的人接听,并通过要求小王下载所谓的“警用QQ”等社交软件,向小王发送了伪造的“警官证”“逮捕证”等,以坐牢等威胁要求受害人向“公安指定账户”转移资金用于清查。

2017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海外中国公民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现已覆盖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多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同胞受骗金额已超过2.5亿人民币。

“冒充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冒充公检法机关”“冒充快递公司”类的电信诈骗,通过谎称当事人涉嫌违法案件,并伪造相应法律文书,逐步骗取当事人信任。

 

贪小便宜露信息,最终易入其骗局

Y国留学仅一周的林欣(化名)生活被一通电话打破了平静同一天,在M国留学的赵蕊(化名)也接到了一通陌生电话数日后林欣因听信“高薪兼职”招聘信息,将自己的银行账号密码交出,被骗子反复操作转账,损失200多万元;

赵蕊因听信骗子“门槛低、回报快、获利高”的诱惑,在多个贷款平台以自己名义贷款,损失近100万元。

2017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海外中国公民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现已覆盖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多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同胞受骗金额已超过2.5亿人民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各类网络金融产品或经营活动不胜枚举,民众对通过网络进行金融交易或生产生活逐渐习以为常。近期,海外同胞因以经济利益为诱饵遭遇电信诈骗案件时有发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