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市场介绍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现状与展望

  • 2016.12.12
  • 重点市场介绍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 打印

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中国与东盟在各个领域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双方经历了“黄金十年”,也迎来了“钻石十年”。

(一)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简要历程

中国与东盟自1991年开始对话进程,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12月,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作为域外国家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贸区。

2003年10月,中国作为域外国家第一个与东盟结成战略伙伴、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04年11月,中国第一举办东盟博览会暨商务投资峰会。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南亚国家,首次提出与东盟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推动缔结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倡议筹建亚投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倡议。

2015年6月新加坡、柬埔寨、文莱、印尼、缅甸、老挝、越南于正式签署《亚设投行协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分别于2015年8月、9月和12月完成签署。

2015年11月,中国与东盟十国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当前,中国正在由地区性大国逐步向世界性大国迈进,在此背景下,营造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中国与东盟关系也将步入起点更高、内涵更广、合作更深的新阶段。

(二)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现状

2005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仅为2亿美元,但增长迅速,2015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146亿美元,十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57%,尽管仍远小于日本2015年202亿美元的投资规模,但差距已大幅缩小。

25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正不断推进,在公路、铁路、港口等领域互联互通合作项目也在相继启动。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在1991年79.6亿美元,2015年达到4721.6亿美元,年均增长18.5%,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比重由1991年的5.9%上升到2015年的11.9%。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2、双向投资逐年增长

截至2016年5月底,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1600亿美元,东盟是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主要涉及贸易、物流、建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等领域。目前,中国和东盟国作为创始成员国的亚投行已正式运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正不断推进。

3、基建合作迅速发展

2015年,中国企业与东盟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比上年增长41.2%。2016年1-5月,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到100亿美元,同比增长8.2%。双方合作实施了电力、桥梁、农业、制造业等领域一大批项目,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公路、铁路、港口等领域互联互通合作项目也在相继启动。

4、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实质性成果

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实施“零关税”。目前,正在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将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此外,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参与的RCEP谈判也在积极推进,将使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果。

(三)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展望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不仅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更重要的是要建成货物、投资、服务、人员自由流动的单一生产基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东盟各国在经济、人文、互联互通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实现一体化的目标,东盟必须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引进资金技术、承接优势产能。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拥有大量优势产业、丰富的资本和高水平的技术。在产能合作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近,制造工业领域互补性强,中国具有向东盟国家转移优质产能的潜力,在开展产能合作方面独具优势。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以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为基础,打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东盟国家普遍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1.一带一路为中国对东盟投资合作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2014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和投入力度,积极制定规划,与沿线国家协商提出了许多合作项目和关键的标志性工程,以加快与沿线国家实现“五通”。同时,在资金方面也相应做出了新的安排,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中企走进东盟提供了强大的融资平台。东盟是一带一路的关键区域,对一带一路持开放态度,并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希望与东盟内部的互联互通计划相结合。随着中国相关规划的推出和交通、电力、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的不断落实,中国对东盟投资合作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2.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为中国对东盟投资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持

2015年11月,中国与东盟十国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议定书》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我国在集中工程、建筑工程、证券、旅行社和旅游经营者等部门做出改进承诺。东盟各国在商业、通讯、建筑、教育、环境、金融、旅游、运输等8个部门的约70个分部门向我国做出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政策为双方企业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3.走出去国家战略为中国对东盟投资合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新目标。规划中还对我国对外投资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跨国企业。这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对外投资新时代,实现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可以预计,今后一段时期,促进企业走出去将成为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4.东盟共同体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区域投资合作环境

东盟各国对外开放的时间、内容、幅度、效果都不尽相同,在经济、人文、互联互通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成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实现货物、投资、服务、人员在区域内流动,从而促进域内各国共同发展。近年来,为充分利用东盟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以实现本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东盟各国纷纷出台外商投资鼓励政策,对税收、投资手续、鼓励或限制领域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都实行了优惠措施或作了明确规定,同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事实上这些举措已经取得明显成效。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的东盟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投资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

参考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商务部网站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