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市场介绍

安哥拉工程承包市场【解密】

  • 2016.05.25
  • 重点市场介绍
  • 来源:走进安哥拉
  • 作者:
  • 阅读:
  • 打印

 

1983年1月中国与安哥拉于建交,两国关系发展顺利。2010年11月,中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以来,中国向安哥拉提供了一些经济技术援助,完成了经济住房、罗安达省医院、农村小学校等成套项目。目前安哥拉是我国工程企业非洲的重要市场之一。本文作者在安哥拉工作多年,从安哥拉工程承包市场的历史、现状及特点予以解读,供中国企业参考。

五大时期

一、基础知识

安哥拉在1975年宣布独立后,随即陷入了内战。由于二战后全球“冷战”的大格局,安哥拉内战双方安人运(MPLA,前苏联支持)和安盟(UNITA,美国支持)的斗争,一直僵持不下。1991年,冷战结束。1992年,在联合国监督下,安哥拉举行首次多党派大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促成和平,组成联合政府。2002年,随着安盟首脑萨文比被击毙,安哥拉内战才划上句号。

内战结束后,安哥拉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学人》杂志报道,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安哥拉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1.1%,成为全球增长率最高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4年,公布的非洲国家GDP排名中,安哥拉排名非洲第五,排在前面是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四国。

二、五大时期

近30年的内战,导致安哥拉国内基础设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破坏。内战后,安哥拉政府亟需进行国家重建,涉及领域包括公共卫生、教育、公路基础设施、铁路基础设施、住房、水电等。数据显示,2003年到2008年,安哥拉公共工程年均增长40%。

这里我将安哥拉内战后(2002年以后)的工程承包市场,划分为以下五大时期。这五大时期,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安哥拉公共承包市场的历史,说明各个时期工程承包市场的主流,并不代表各个时期没有其他项目。

1.前中国时期(Período de Pré-China)

这一阶段从2002年到2004年。安哥拉工程承包市场主要由巴西和葡萄牙的建筑公司垄断,安哥拉当地人主要作为两国建筑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中国企业开始了解到安哥拉建筑市场的需求,开始陆续来到安哥拉考察。

建设中的安哥拉首都卢旺达

2.口行时期(Período de Exim-Bank da China)

这一阶段以2004年3月2日,安哥拉财政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第一个贷款协议为标志。第一批贷款金额为20亿美元,大量中资企业参与安哥拉重建,这一阶段的项目,以学校和医院项目为主,也有很多设备供货、供水供电项目和房建项目,只不过,住房项目和水电项目的黄金时期,还远没有到来。

万博中心医院

3.非洲杯时期(Período de CAN-2010)

这一阶段从2008年到2010年。虽然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安哥拉出现了拖欠支付等情况。2010年1月份,在安哥拉举办的非洲杯(CAN-Campeonato das Nações Africanas)大大刺激了工程承包领域。这一时期,中资企业在安哥拉大量承揽项目,非洲杯四大体育场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四大体育场,全部由中国企业建设。

2010年,卢旺达体育场

4.社会住房时期(Período de Casa Social)

这一阶段从2009年到2013年。国家城市化及住房计划(2009-2012)为安哥拉工程承包市场带来了新的动力,在全国众多城市进行的城市化建设项目和社会住房项目纷纷上马,这一批项目以社会住房项目最为出名,其中中信建设承建的KK新城和中铁四局承建的NCC新城,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这一批项目,也成为了安哥拉2012年的大选项目。

5.水电时期(Período de Energia eÁgua)

这一阶段从2013年到现在。2012年大选后,水电部的《2013-2017年行动指南》成为公共承包领域的新秀,三大计划占据安哥拉公共承包市场近一半的项目,分别是城市供水及卫生系统扩建及修复计划、发电及输电能力提升计划和配电电网扩容及修复计划。

虽然2014年下半年以来,安哥拉石油价格大跌,但2017年的大选,为安哥拉公共承包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石油收入严重下滑的形势下,安哥拉政府一方面,出台2016年新政,保证2016年税收的征缴和《2016年国家总预算》中国家重点基建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国外贷款,进行项目建设。

中国人来了

 

一、中国在安哥拉

中国和安哥拉的交往,要追溯到安哥拉反殖民战争时期。遥想毛主席当年,在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国际外交战略考虑,分别支持过安哥拉的三个主要反殖民斗争的政党——安人运(MPLA)、安盟(UNITA)和安解阵(FNLA)。当时是冷战期间,苏联人一直支持安人运(MPLA)。

到1960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后,中国就转向支持安解阵(UNITA)和安盟(UNITA),对抗安人运。1975年,安人运首先宣布安哥拉独立,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中国就没有认可安哥拉政府,当时国际上,包括联合国,普遍反应冷淡。非盟和联合国都是第二年,才认可“安人运”政府。到1983年1月12日,中国才和安哥拉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安盟的党旗:红色旭日出东方,黑色雄鸡迎朝阳

数据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中安双边贸易额基本保持在1.5亿美元到7亿美元之间。2000年达到了18亿美元,2005年达到了69亿美元。

2006年起,安哥拉连续九年位居我国在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仅次于沙特。2015年,估计这一位置被俄罗斯替代(国际油价大跌,安哥拉原油进口运费显得很贵,俄罗斯又急着卖油给中国)。

2014年,中安贸易额为370.71亿美元,中国出口59.76亿美元,进口310.94亿美元,中国出口给安哥拉主要产品为汽车及零配件、家具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原油(占了99.85%)。

二、中资建筑企业强势入驻

2002年,安哥拉政府宣布战后重建作为国家优先工作,并通过了公共投资计划(PIP),安哥拉重建工作就拉开了帷幕。

历史上来说,安哥拉公共承包市场,一直是由巴西公司和葡萄牙公司掌控的。中国建筑企业能够进入安哥拉市场,大展拳脚,那是在2004年以后,靠着中国政府的贷款支持,强势进入了安哥拉市场的。

历史性的时刻,是2004年3月2日,安哥拉财政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第一个贷款协议,贷款金额为20亿美元;在2007年7月19日,又签署了一期协议的补充贷款协议,金额为5亿美元,主要用于一期项目追加的费用;补充协议签署后,同年9月28日,财政部与口行又签署了20亿美元的贷款协议。

实际上,在那个年代,口行和安哥拉签署的第一个贷款协议,帮了安哥拉一个很大忙,国外学术界评价为一个“氧气罐”(Balão de Oxigénio)。当时世界银行(BM)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安哥拉政府的贷款谈判,正陷入僵局之中:他们要求安哥拉政府保证执政清廉和信息公开,还要先讨论安哥拉贷款重组。而中国政府的支持,没有任何政治条件,甚至连安哥拉政府找不到的承包商都直接提供了。

根据安哥拉政府公布的文件,中安政府第一阶段贷款项目共有50个,金额为11亿美元,不完全统计显示,涉及教育(20个)、卫生(9个)、水电(8个)、农业(6个)和交通项目(1个)等领域。第二阶段贷款项目,共18个合同(许多项目是打包放在一个合同下的),涉及教育(7个)、卫生(3个)、水电(5个)、渔业(1个)、通讯(1个)和公共工程(1个)等领域。第三阶段的贷款项目,有18个合同,共计57个项目,涉及卫生(1个合同,7个项目)、教育(3个合同,33个项目)、水电(4个合同,4个项目)、渔业(3个合同,3个项目)、通讯(4个合同,4个项目)、公共工程(2个合同,2个项目)和农业(1个合同,4个项目)。

这一时期,进驻安哥拉的中资企业以及他们各自承建的项目,当然都有详细记录。不完全举例一下,这一阶段入驻安哥拉的大型央企包括:CMIC,CMEC,CEIEC,SINOHYDRO,CNMEC,CAMCO,SINOMACK,CRBC等。

这一时期,项目的运作模式,国外也有解密的说法,简单介绍一下(作为业内人士,真伪就不评论了):首先由安哥拉政府确定优先项目,再递交给由安哥拉财政部和中国商务部共同组成的委员会。每一个项目,中国政府会推荐3-4家中国企业参与,安哥拉政府最终确定各项目的参与企业。据说,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向安哥拉政府提供了一个35家企业短名单,可以承建中国资金项目。

除了进出口银行,中国国际基金(CIF)也曾经宣布给安哥拉29亿美元的贷款,后来他们和重建办(GRN,已撤销)和石油公司(SONANGOL)关系密切,去年出事后,估计对中基影响不小;近些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以及“宇宙第一行”的ICBC,也都陆续进入安哥拉市场,这些内容离现在太近,大家都很熟,就不再详述了。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企业为安哥拉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安哥拉亟需重建之时,不远万里来到安哥拉,而且帮助重建了安哥拉方方面面的项目,从教育卫生基础建设,到非洲杯的四大体育场完工;从社会住房到水电路的三通,从机场港口重建到三大铁路修复。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安哥拉,针对中国人的恶意事件屡见不鲜。近些年来,安哥拉政府更是把中国人当做廉价的承包商,普通民众也认为中国人的工程,偷工减料,质量低下(sem qualidade)。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八大特点

(一)项目缺乏可研和成本估计

安哥拉的很多工程项目,从一开始,缺乏完整的可研,甚至没有可研。项目没有成本估计,承包企业很容易获得项目,安哥拉政府也无法控制建设成本是否超出。

由于没有可研,很多项目建成后,根本没有进行运维,或者没有资金进行运维,导致项目不可持续。不少项目完工后,对于项目的系统性评估体系也没有。

(二)项目缺乏预算控制,建设领域负债累累

由于项目没有可研和成本估计,安哥拉政府很多项目在国家预算里的控制,非常不确定,没有明确的预算额度。打开安哥拉的国家总预算,其中的公共投资计划中的金额,往往都是拍脑袋列上去的。

进入项目施工阶段,很多项目经常是一再追加工程。工程追加现象在安哥拉的工程承包市场,异常常见。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安哥拉政府出现大量工程项目欠款,和政府缺乏项目预算控制,有密切关系。有数据显示,2009年,安哥拉政府在建筑领域欠款达到了90亿美元。巴西和葡萄牙企业在安哥拉实施项目,遭到了严重的工程欠款;中国企业当地政府项目资金支付也存在严重拖欠。

(三)项目招投标缺乏竞争机制

由于长期战乱,2002年安哥拉政府宣布重建时,重建项目数量众多,而安哥拉国内承包商严重紧缺,导致很多项目都找不到承包商。2008年大选以前,安哥拉90%的项目,是直接授标的,压根就不招标。2010年9月7日,安哥拉政府出台了《公共招投标法》,但是很多大的项目依旧缺乏公开招标程序。

2012年大选后,安哥拉政府要求所有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招标,审计法庭在审计时,必须要有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标书等相关文件。即便如此,很多部委仍然采用邀请招标,从邀请到评标到最终授标,都缺乏竞争机制。大型融资项目,更是内定。近期招标的中国政府项目,也是先确定短名单式的邀请招标。

(四)承包流程缺乏透明度

安哥拉建设项目的详细信息很难获得,国际社会一直指责安哥拉政府的透明度。建设项目的规划、资金来源以及确定的方式,事后获得都很困难。

不过,这两年,安哥拉政府已经在积极对外公布自己的发展规划,各个部门和省份的发展规划。在资金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协助安哥拉政府进行了两年的税务系统改革(PERT),透明度大大增加。目前安哥拉财政部和计划部,正在逐渐公开国家的经济形势以及项目的资金来源。

(五)项目批复权力高度集中

早些年,安哥拉有个说法,省政府省长可以签署单个合同金额180万美元;部长可以签署单个合同金额为180万到1000万美元。也有人说,省长可以签署的单个合同金额不得超过100万美元,部长可以签署的单个合同金额不得超过2000万美元。

很遗憾,目前我没找到纸质文件具体规定这一权限。据说超过2000万美元的项目,都需要总统亲自批复。当然,这当中也需要计划部(MINPLAN)和财政部(MINFIN)的参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安哥拉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

(六)政治人物对于招标影响很明显

这一点,在很多非洲国家都很类似。在安哥拉,诸如总统家族(第一夫人、儿子、女儿等)、军办关系(军办主任及军方)、石油公司关系(副总统及石油公司体系内)、民办主任到各个部委的部长、各省省长等,对于工程承包项目的影响非常明显。即便是双边政府间的项目,也是需要和安哥拉的政治人物达成利益共同体,才能获得尽快推进,纳入政府间项目范畴。

(七)安哥拉本国建筑企业发展缓慢

尽管安哥拉重建,工程承包市场巨大,但本国建筑企业一直没能发展起来。早年,安哥拉工程承包市场由巴西和葡萄牙公司垄断;2004年后,中国企业的强势入驻。2002年到2012年之间,十年重建,安哥拉政府在这一方面未能给本国承包商提供有利的政策优惠,包括国际上通用的税务优惠、培训和贷款等便利条件。这两年安哥拉政府在重视培养本国企业的发展。

政府在2015年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按照安哥拉新的《私人投资法》,参与建筑领域投资的企业,强制与安哥拉企业合资,安哥拉本地资本不得低于35%。现如今,安哥拉本地建筑企业依旧挣扎在中小项目上,不少本地企业转为和葡萄牙或者巴西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八)工程质量低

从工程规划到在建管理,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安哥拉很多项目重建项目工程质量低下,建成后不就,就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方面,安哥拉早些年竞标普遍采用最低价格中标,很多中国企业低价中标,导致建设工程质量低下。另一方面,安哥拉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管控能力非常有限,建设部的工程师们缺乏对工程质量控制的能力。对在建工程缺乏管理,也客观上方便了不少企业偷工减料的现象。

这一部分特别要指出的是,即便是中国政府援建的卢旺达总医院(Hospital Geral de Luanda),在建成使用后,也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损害,这个项目在当地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后来重建了这个项目,卢旺达居民每次提到中国建筑,都会提这个项目,指责中国人的工程没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