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市场介绍

中国企业新“世界观”:走向非洲

  • 2016.04.21
  • 重点市场介绍
  • 来源:国际商报
  • 作者:
  • 阅读:
  • 打印

当中国优质富余产能已经到了必须向外转移的时候,企业家们最为难的是,向哪儿转移?

中国湖南企业家自身经历证明,投资非洲是如何诱人:湖南一家企业在非洲当地雇佣了一两千名员工,当地工资水平只有国内的1/10;还有企业发现非洲很多国家的“输变电”线路建设为零,因此准备在南非投资建厂……“非洲是块名副其实的"处女地",潜力无限,在这种情况下先入优势非常明显。”湖南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非洲商机非洲投资效益远高于全球

多名非洲使节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本国急需工业化”。

也正是在这一需求下,非洲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引擎”。据美国商务部的调查,近年在非洲的投资者,年均获得投资效益高达36%以上,而在亚洲为16%,全球平均为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将有7个在非洲。

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副司长曹甲昌曾介绍,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未来还将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新兴目的地。“非洲的发展需要中国,但未来的日子里,中国更需要非洲。”中地海外集团总裁在当天的交流会上如是说。

乌干达驻华大使查尔斯·玛迪波·瓦基杜索表示,乌干达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此次来中国湖南,主要是希望能与本地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希望借助湖南的技术实现当地丰富资源的增值。

肯尼亚驻华大使金扬久伊则希望肯尼亚能与湖南企业在铁路建设、能源开发、农产品加工、房建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肯尼亚对住宅的需求非常旺盛,每年有20万套住房的需求量;我们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但配套设施还很缺乏,真心希望湖南的企业去投资。”

非洲解决吃饭问题、搞好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非常迫切,而湖南正好在农业机械、农业育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拥有从规划、设计、设备、施工、运营等链条式的优势,能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双方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此外,非洲的日用产品市场缺口也很大,湖南食品加工、商贸等领域在非洲市场上也非常有竞争力。

企业“福利”非洲工资水平仅国内的1/10

走到非洲的龙头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一个劳动力月薪约10000元人民币,而在非洲这一数字只有100美元,“抛开当地工人生产效率稍低的因素,工资水平也仅国内的1/10。”

目前非洲国家都启动了发展行动计划,其中蕴含着无限商机,“除了基础设施承包,一些企业下一步还准备在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进行地产开发,这些地区的旅游业非常旺盛,但地产开发速度很慢,都是一栋一栋在修建,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当地的需求和产能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输变电线路建设在非洲大部分国家甚至是零起点。”一名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这次非洲驻华使节湖南行,与五六个非洲国家官员进行了对接,目前已确定将在南非投资建厂。

加工贸易企业在非洲同样大有可为。在埃塞俄比亚从事服装生意的企业家介绍,非洲劳动力的成本甚至比柬埔寨、越南等国家都便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错的一个选择。

其他优势不仅如此,非洲与欧美之间基本是零关税、零配额。在非洲当地生产,就可以贴上“非洲制造”的标签,以优惠的政策销往欧美,这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上述企业负责人还不约而同地提到一点,那就是非洲当地政府的态度,他们不再满足以往的国外援助,更期待通过外来的投资造血带动本国发展,因此对外来企业非常欢迎和友好,尤其是特别信任和重视中国企业。

政策:企业出海合力正在形成

湖南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很多企业如井底之蛙,不去看,想不到,更做不到,“在国内找办法是远远不够的。”

担心的问题多,办法也总是有的。徐湘平表示,如果单个企业没有准备好,完全可以“抱团出海”,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每个地方都是产业集群的形式,省商务厅下一步就计划在非洲分别建立加工型、资源型、商贸型、农业型等四个产业园区,并将推动湖南农业产业联盟、湖南装备制造业联盟、湖南建筑业产业联盟等,通过打造一体化的平台,以具体项目为基础,促进联盟内成员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的共同发展。

此外,企业还可以采用金融手段、保险等方式分散风险。徐湘平表示,目前企业出海的合力正在形成,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农业部,包括金融、保险机构都在开发相应的产品为企业“保驾护航”,“企业完全可以大胆地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提醒:别以为投资非洲是去捡钱

海外投资,问题多多,例如安全问题。此外,企业本身的承受能力,还有整个风险分散的机制也并不完善。有意向去非洲投资的企业也不能盲目乐观,由于非洲长期被沦为西方殖民地,所以当地的政治、经济、法律理念其实相当欧美化,对经济投资的技术要求、环保要求都是参考欧美标准,门槛相对比较高。不过,在有巨大市场的前提下,这些反而更能倒逼促进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