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国劳务专栏   /   出国劳务注意事项   /   自我保护

看看这些中国劳工的教训,你就知道“迪拜遍地是黄金”是多么不靠谱了!

  • 2017.06.05
  • 自我保护
  • 来源:
  • 作者:李朝飞
  • 阅读:
  • 打印

参考消息驻迪拜记者李震4月7日报道近日国内媒体报道称,几十名中国劳工被困迪拜,“没活干不发薪即将断炊”。本报记者5日经过采访调查发现,该事件实际为安徽省肥东县费大郢建筑劳务公司(经查并无劳务外派资质)非法组织工人到迪拜务工而产生的纠纷。目前最新进展是,中国驻迪拜总领馆已要求用工单位在保障受困工人食宿生活的基础上,立即妥善安排所有相关劳工回国。

缘起违法用工

据中建中东公司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袁彬介绍,报道中的63名中国劳工归属于中建中东公司在迪拜硅谷产业园项目曾经用过的劳务分包商阿联酋Al Ayadi公司,所有劳工的阿联酋签证均由Al Ayadi公司办理。而Al Ayadi公司在硅谷产业园项目中因工程进度不够,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在两个月前已被硅谷产业园项目部依法依规终止了合同关系。

迪拜硅谷产业园项目主管封锐在现场对记者说,这批工人都是通过国内不同中介机构与安徽省肥东县费大郢建筑劳务公司郭某签订的用工合同,郭再与Al Ayadi公司在阿联酋签订劳务分包合同。他们于去年11月以游客身份拿落地签抵达迪拜,开始工作后一直未领到工资且无合法工作签证。今年3月他们多次集资从沙迦营地租用大巴车来到项目办公室进行围堵与交涉,妨碍项目管理人员进出和办公,影响了项目工作的正常开展。

事件发生后,中国驻迪拜总领馆和中建硅谷产业园项目部都做了大量核实调解工作,项目部承诺协助购买机票安排工人回国,请他们回国后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劳资纠纷问题,迪拜和沙迦政府移民局及警察局也都介入了调解,希望劳资双方和解,但因为双方就工资发放和押金归还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至今处于僵持状态。

中国驻迪拜总领事李凌冰5日对记者表示,总领馆自今年2月26日接到相关劳务人员投诉后立即联系郭某,指出其涉嫌违法违规用工,敦促其尽快发放工资,安排工人回国。郭辩称工人工作签证均在办理中,并答应尽快发工资送工人回国。后经了解,2月26日到总领馆反映问题的十余人均已拿到工资返回国内。

3月底总领馆又接到工人投诉,称郭手下还有60余人至今未领到工资,又无合法工作签证。据总领馆再次了解核实,郭通过其安徽省肥东县费大郢建筑劳务公司与工人签署用工协议,每人收取押金1万到2万元人民币不等,派遣工人到迪拜务工。在未给工人办理工作签证的情况下,经人介绍参与中建项目分包,后因手续不符合要求被用工单位停工清场。

至今,郭所称办理工作签证一事仍未兑现。工人方面因情绪激动,自3月初开始已多次围堵用工单位项目部,引起了当地警察局、移民局、劳工部门注意。

总领馆一直跟踪做工作,以防事态失控。3月30日,工人又向总领馆反映郭本人失联,工人没钱吃饭。经总领馆协调,工人目前可从项目单位处领取少量现金作为伙食费用。

李凌冰强调,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总领馆高度重视,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从工人第一次来馆求助开始,及时介入,积极居间协调。但由于驻外使领馆在驻在国没有行政权、执法权、仲裁权,更没有司法权,特别是目前工人内部意见不一,也分成几派,总领馆协调工作面临很大困难。

目前,总领馆一方面安排中建公司尽快核算未结款项做好准备,一方面努力做工人工作,促其尽快达成一致意见,力争让所有工人立即回国,使事件尽快解决。

教训值得反思

从本质上说,该起事件属于国内无资质中介组织工人来迪拜非法务工导致的一起劳务纠纷。该起事件对我中资企业在国内外的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教训值得反思。

李凌冰认为,这起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主要是国内劳务中介公司唯利是图,使用虚假宣传方式诱导工人来迪拜务工,并在未办理工作签证的情况下进场务工;用工单位也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工程层层转包过程中存在入场门槛低、对工人是否具备务工资质缺少检查等疏漏;工人自身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轻信中介虚假宣传,盲目预交高额中介费。由于在迪拜当地无合法身份,一旦发生纠纷权益不受当地法律保护。

中国驻迪拜总领馆也提醒想到迪拜务工的同胞们,一是不要盲目相信高工资的招工宣传。迪拜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工资水平并不高,而且有长达半年高温高湿的夏季,工作环境很艰苦;二是一定要加强法律意识,不要和不具备对外劳务派遣资质的劳务公司签订合同,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咨询;三是要合法维权,不要采取当地法律禁止的聚众、游行等方式,不要迷信媒体炒作,更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对于从事工程承包的企业和个人,总领馆敦促其一定要严守当地法律法规,不组织没有工作签证的工人进场工作,确保和每位工人签订在当地合法有效的雇佣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对劳务分包方要有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总领馆还奉劝国内劳务中介,一定要严守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不得以虚假宣传诱骗工人到迪拜非法务工。

袁彬认为,这起事件也提醒工程项目部在选择劳务分包商时须慎之又慎。尤其是应挑选资质过硬、经验丰富的分包合作伙伴,否则招来的国内劳工初来乍到不适应当地环境,用人单位往往无法应对产生的矛盾纠纷,容易酿成更大问题。

此外,相关人士指出,国内媒体对于迪拜的宣传报道应该客观适度,做到不浮夸、不炒作。读者也应警惕所谓“迪拜是遍地黄金的打工天堂”、“在迪拜当乞丐月入47万”等不良新闻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