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务视角下的印度市场
印度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重点国别市场,在基础设施领域合作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本文从国际法务视角出发,观察和分析印度市场的机遇和风险,以期对中资企业深耕印度市场产生有利影响。
多维的印度
一、多元化的印度
印度历史上多有外族入侵,从雅利安人、希腊人、波斯人到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都将自己的宗教、文化和语言带入了印度,并得以保存和延续,使现代印度仍保持多元化的基因。
二、国际化的印度
虽然英国殖民者不遗余力地以自己的想法改造印度,但是多元的印度却呈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兼收并蓄发展出一套自己的体系。印度的国际化不是因为印度采用了西方国家认可的社会制度、民主制度,而是因为印度接受了英语和普通法,以这两种媒介,印度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建立了联系,实现了对接,成功将印度并入到了国际化的体系中。
三、发展中的印度
印度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地区性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印度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印度与中国相比发展差距较大,互联网领域存在5-6年的差距,基础设施领域存在10年的差距,整体差距20年。落后和差距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印度GDP、人口总量相当于非洲54个国家的总和,是中国企业必争必守的市场。
印度法律
普通法是英国300多年的殖民影响留给印度的法律遗产,印度的法律渊源主要有制定法和判例法。制定法包括中央和地方立法机构制定的各类法律、条例以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法令等,判例法主要是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做出的,对下级法院具有先例效力的判决。
印度特色的普通法与印度社会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有自己显著的特点。一是部分制定法制定年代久远、法律陈旧,需要通过修正案、判例法进行补充修正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1872年《印度合同法》、1923年《工人赔偿法》、1936年《工资支付法》及1948年《工厂法》等。印度政府也认识到了法律发展滞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性,历届法律委员会都在积极推动相关法律的革新和系统化,但实际进展却并不尽如人意。二是单行法律众多,缺乏系统性。以印度劳动法为例,联邦层面的主要法律就有1936年《工资支付法》、1948年《最低工资法》、1961年《生育津贴法》、1947年《产业争议法》等十余部单行法组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我们对印度法律的系统化认知和深入了解。三是印度法律深受宗教的影响。比如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婚姻关系分属于不同的属人法管辖,立法对牛的特别关照,都深深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印度律师
目前,印度有150多万律师,数量虽然众多,但是素质却参差不齐。在2010年前,印度没有律师资格考试,法学院毕业生想要做律师,只需要到律师协会注册并加入律师事务所开始一年的实习,实习期满考核合格即可获得律师执业资格。因此,假学历、骗取律师资格等问题一直困扰印度律师界,印度律师协会负责人甚至公开表示超过30%的印度律师都是假律师,这严重影响了印度律师的声誉。
印度法律服务业始终对外资保持关闭状态,英美等国家的律师事务所多次试图撬开印度法律服务业的大门,但没能成功。印度律师对自身的国际化法律服务水平非常自信,处于精英阶层的部分印度律师熟练掌握了英语和普通法,这是他们可以骄傲的资本。
数量多、鱼龙混杂,增加了选择印度律师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难度。目前来看,印度能够从事国际商事业务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基本集中在新德里、孟买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律师事务所绝大多数是家庭作坊式的个人所,仅能够处理简单的交通肇事、民事纠纷及刑事案件。
印度合同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中资企业在印度投资、经营应高度重视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任何天花乱坠的口头承诺都不能代替白纸黑字的合同文本。虽然合同签订后也经常会被合作方、承包商或供货商弃之不顾,但是如果没有一纸条款完备的合同,维护自身权益更无从谈起。精明的印度商人不仅会为了获得合同或订单做出让步或妥协,更会在合同签订之后以各种理由提出索赔或者其他合同之外的利益诉求。中资企业对英语和印度法律、商业规则的掌握和理解,无法和经验丰富的印度商务人员相比,只能依靠合同、信函等书面文件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但如果自己的武器落后、漏洞百出,在实战中就只能落得被动挨打的下场。
争议解决
印度的司法制度为三级制,典型的印度诉讼开始于地方法院,在最高法院获得最终合理判决。邦高等法院和各种各样的邦级法庭(一般位于各邦首府)构成了三级制度中的中间层。除各级法院,印度还有一系列专门处理特定争端的特殊法院和准司法机构,像各种税务法庭、公司法法庭、机动车事故赔偿法庭、消费者争议解决委员会等。
印度诉讼程序繁琐而漫长,并可能因各种原因发生延误,各级法院案件积压严重。印度最高法院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印度最高法院有55797件积压案件,21个高等法院有300万件积压案件,全国各地的地区法院有超过2630万件民事和刑事积压案件。据说如果以现在的审理速度,审结全部积压案件需要约300年。印度确定的国家法律任务是将积压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从15年减少到3年。考虑到在印度诉讼的过程、时间和成本,明智的诉讼策略是尽量避免发起或卷入诉讼。
投资印度的法律建议
印度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但往往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越大风险越大。投资印度,必须了解印度、适应印度,熟悉印度市场的法律制度、游戏规则,防范不必要的法律风险。现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供参考。
一、组建法务团队,聘请专业律师
法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完成。企业内部法务人员熟悉企业管理流程、清楚企业真正的法律需求,能够以法律人的思维认识业务、理解业务,是与外部律师沟通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关键和桥梁。外部律师可能是法律专家,但不一定是行业专家。在印度选择外部律师,最好选择由一名合伙人带领的律师团队,该律师团队特别是合伙人律师应当具有丰富的律师执业经验,熟悉企业所在的行业并具有为该行业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长期经历,同时优先考虑那些长期为中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印度律师。
二、重视尽职调查,避免盲目决策
尽职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投资项目相关的关键信息和流程,发现问题、规避风险,避免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投资项目从审批到竣工验收、进入商业运营,要经历复杂的环节和长期的过程,没有事先详尽的尽职调查,一旦做出投资决策,任何过程中的风险都可能对投资项目产生致命的打击,甚至造成投资项目夭折。在中资企业折戟海外的案例中,没有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不熟悉所在国法律法规,盲目决策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强化合同管理,规避合同风险
合同从签订到执行完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合同管理就是需要专人以既定的制度和流程做好合同谈判、签订、变更、终止等环节的各项工作,使合同履约和执行始终保持一种受控的状态,规避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发生合同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和任何原本可以避免的麻烦。
四、提高法律意识,防范法律风险
在陌生的国家,面对陌生的社会文化、法律制度,想要成为其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投资项目、实现营利,必须提高法律意识、保持头脑清醒,避免任何违法行为。一个小的违法行为,完全可能造成大的损失。不打“擦边球”、不走“灰色地带”,守法经营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抱有侥幸心理,甚至挑战法律底线则十分危险。
五、学习借鉴中资企业的经验教训
中资企业在印度经营已久,从最初的贸易、工程承包到当前热门的各类项目投资,业务规模与形式不断扩大和升级。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竞争必然加剧。竞争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但是应当避免恶性竞争,更应当抱团取暖,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入者的经验教训,让后进入者不需要再交先进入者在印度市场已经交过的学费。特别是学习借鉴中资企业在签证、劳工、税务、社保、合同、仲裁和诉讼等方面的经验。
自2020年6月15日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发生以来,印度官方针对中国采取了多项激进措施。目前,新冠疫情在印度蔓延较快,中印关系处于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中资企业在印度投资经营活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各项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资企业应当密切关注印度官方的政策变化和民间的情绪反应,更加审慎地在印度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作者:姜伟,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