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投资环境分析
一、国家概况
老挝,全名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位于中南半岛北部,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临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人口约680万,分为50个民族,分属老泰语族系、孟—高棉语族系、苗—瑶语族系、汉—藏语族系,统称为老挝民族。通用老挝语,居民多信奉佛教。
二、经济现状
老挝经济增速始终维持在高位,自2006年以来国内GDP增长率基本保持在7%以上,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来自电力项目开工、电力出口以及强劲的国内需求。近两年来由于禁止非法伐木、信贷收紧以及游客减少使得经济增长略有放缓,实际GDP增长率降至7%以下。2019年,随着基建投资反弹以及电力输出和出口增加,预计经济增速将在6.8%左右。
老挝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水电和矿业等能源产业,受制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到2020年,预计老挝发电能力将达到8100兆瓦。大量开发水电资源对老挝渔业、农业部门带来负面影响。此外,能源部门属于投资驱动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较低。为了促进私人部门和非能源产业的发展,老挝必须突破技术劳动力缺乏的瓶颈。
三、政治现状
老挝最高决策机构是人民革命党政治局,人民革命党每五年举行一次党代表大会,选举新的政治局。第十届人民革命党大会于2016年1月结束,选举本扬.沃拉吉为党总书记;2016年4月他被选举为老挝的国家主席,并选举政治局排名第二的委员通伦∙西苏里担任国家总理。沃拉吉自1996年开始在人民革命党内担任最高层的领导,党内权力高度稳定。
四、对华关系
中国和老挝山水相连,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和睦相处。1989年中老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协调与合作。2009年9月,中老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7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老,两国关系再上新台阶。
五、吸引外资的优势
老挝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老挝与中国、柬埔寨、越南、缅甸和泰国接壤,是东南亚接壤国家最多的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老挝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中国企业在进入老挝市场后,可借助其连通多国的优势和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政策进入周边国家市场,市场辐射能力更大。
二是政局稳定。老挝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宁,与周边国家关系友好,为外资进入老挝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是资源丰富。老挝水利优势得天独厚,湄公河流经老挝1900公里,湄公河水能蕴藏量60%以上在老挝境内。同时,老挝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银、铜铁、钾盐、铝土、铅及锌等20余种矿产。
六、中国在老挝经贸情况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老挝投资热情不断升温。中国在老挝的重要投资项目涉及经济合作区、铁路、电网、水电站、房地产和通信卫星等多个领域。据统计,2017年1-12月,我国对老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为13.9亿美元,累计对老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为68.88亿美元。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云南——老挝北部九省合作机制的进一步深化,中老两国经济联系不断加深,中老双边贸易一直保持较快增速。2018年,中老双边贸易总额34.7亿美元,同比上升14.9%。
七、值得投资的行业和领域
(一)电力
老挝是东南亚地区水能蕴藏量最丰富国家之一。电力在老挝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GDP及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除满足自用以外,还可以向周边国家出口。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老挝电力行业将继续扩张,预计到2021年装机容量将达到11000兆瓦左右。
(二)农业
老挝土地资源丰富,属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雨水充足,农业开发条件较好。且老挝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兴修水利,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农业。
(三)基建
老挝是内陆国,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路全长4.7万公里,路况较差,没有高速公路,全国只有3.5公里铁路。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外资而言,基建行业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八、困难和挑战
老挝经济总量较小,市场需求量不大,国内消费能力有限。除水泥、钢材等工业项目产品在老挝国内有部分配套生产之外,其他设备产品均需从国外进口。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不便。企业来老挝投资,基本需要先解决“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加大了企业投资建设成本和生产成本。
行政管理不透明,办事效率低。《投资促进法》中对各项审批程序有详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申请迟迟得不到回复、办理步骤不清晰的现象。政府工作人员廉政问题增加企业负担,如遇节日或天灾有时会要求企业赞助、捐赠,甚至公开摊派。
执政协调能力较差。政府机构与企业签订备忘录或者项目实施合同后,时常存在无法履行相关义务如征地、拆迁工作等情况。
劳动力相对不足且受教育程度较低。按人口分布比例,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29人;按照15-59岁的国际惯例来算,老挝劳动年龄人口约为390万人,占总人口的57.3%。老挝劳动年龄人口普遍存在劳动技能不高的问题,这也极大地制约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老挝发展。
政府外债压力较大,项目投资回报率较低。据有关数据统计,在过去十年,老挝的债务在不断上涨,政府收支不平衡直接导致中国企业投资的部分已建成项目投资回报率较低,表现较为明显的如中资企业已建成发电的水电站项目,长期存在老方电费拖欠问题,目前可收回的资金只占原计划的三分之一,给企业可持续经营带来极大负担。
老挝社会治安总体良好,但在偏远地区,偶发民族问题,曾出现过针对老挝政府的小规模袭击事件。
老挝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信息不透明,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政策等信息的获取渠道狭窄,发布不及时。
除以上问题外,中资企业在老挝投资经营还需要注意法律和文化冲突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法律问题带来的困扰。近年来随着老挝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各种法律都在修改完善之中,需不断关注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和修订,可聘用律师事务所和政府部门中的资深法律专家作为法律顾问,也可随时登门或电话咨询和请教。
二是避免文化冲突。中资企业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老挝中资企业应努力发展雇员本土化,积极参与当地经济文化生活,通过政府公关和客户服务融入当地社会,热衷当地公益事业,与当地居民建立和谐关系。
三是环境保护问题。中资机构在老挝投资多涉及水电、矿产等多种资源类行业,要妥善处理好企业经营与当地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同时与当地媒体及相关新闻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加大对中资企业投资行为的正面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