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一个年轻而幸福指数高的国家
2011年4月,记者来到拉脱维亚工作。一位曾经合作过的高工从北京打电话过来问:“听说你现在驻拉脱维亚,拉脱维亚在哪里呀?欧洲还是非洲?”我开始描述拉所处地理位置,但一时难以说清,索性请高工找来一份地图。我在电话中一步步提示——俄罗斯西边、波兰北边、瑞典东边、芬兰南边。费了很大力气,这位高工终于在地图上“锁定”了拉脱维亚。
仅仅是五年前,拉脱维亚对许多国人来说,是一个仅限于“听说过”的国家。很多国人甚至不知道世界上有拉脱维亚这个国家的存在,更不知道它位于哪里。而在拉脱维亚,人们对中国的了解也相当少,到过中国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多数当地人认为,中国很遥远,与他们关系不大。
而短短几年过去,如今的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少中国人知道了拉脱维亚,他们来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兴业、读书留学。拉脱维亚人对中国的兴趣也开始日益浓厚,“汉语热”持续升温。
11月4日至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对拉脱维亚进行正式访问,并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出席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是中拉建交25周年来中国总理首次访拉,拉方对此次访问充满期待。
一个年轻而幸福指数高的国家
拉脱维亚是波罗的海地区三国之一,原为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位于欧洲东北部、波罗的海东岸,国土面积6.4589万平方公里,人口197.8万(2015年9月拉中央统计局数据)。主要民族为拉脱维亚族和俄罗斯族,分别占人口总数的62%和26%。拉地理位置重要,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历史上曾经是中国“丝绸之路”和欧洲重要贸易通道“琥珀之路”的交汇点。
拉脱维亚自古以来多灾多难。历史上,这个建于公元10世纪的早期封建公国屡遭外族侵占,直到1918年,才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二战期间,独立仅22年的拉脱维亚于1940年并入苏联。1941年至1945年,拉被德国侵占,二战结束后重新并入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拉恢复独立,至今25年。两次独立时间相加仅47年,从这个角度讲,拉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拉支柱产业为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为80%左右。1991年恢复独立后,拉经济按西方模式进行体制改革,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2008年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经济下滑严重,得益于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援助和自身成功的财政紧缩,直到2011年才摆脱危机并恢复经济增长。近年来,拉一直为欧盟经济增速最快国之一,2013年、2014年、2015年增幅分别为4.2%、2.4%和2.7%,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欧盟国家中排名一直在下游徘徊。
拉国虽然收入偏低,但是百姓幸福指数却不低。据民调机构2015年的一项调查,59%的拉脱维亚人认为自己很幸福。在里加,人们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班后早早回家,骑车跑步、钓鱼滑雪、晒太阳采蘑菇,他们休息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亲近自然。走在里加的公园和森林里,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妈妈带着一堆娃,从容地散步玩耍。
这里多子女家庭很多,人们愿意生二胎、三胎,因为这个国家的福利还不错。以教育为例,孩子教育花费相对较少。拉施行5年免费学前教育,以及12年免费初级和中级教育,不仅免学费,甚至午餐也免费。从今年9月新学年开始,里加市中小学生在校午餐全部免费,在此之前免费午餐只是低年级学生的待遇。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公立儿童中心设有各种兴趣班,包括手工、歌舞、绘画、运动等,收费很低。当地华人谈起小孩子的教育,都是称赞不已。据一位华人介绍,她为女儿选择了学校的舞蹈兴趣班,一学期的费用仅20欧元(1欧元约合7.43元人民币),一般家庭都能承受。
作为被世界著名旅游杂志《孤独星球》列为2016年全球十佳旅游目的地之一的拉脱维亚,2015年共接待外国游客680万人次,为该国人口数量的3.5倍。里加老城是拉脱维亚旅游的明信片。1997年,这座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未遭到污染破坏、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也是吸引外国游客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拉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约350万公顷,国土覆盖率达49.9%。
经济靠欧盟,安全靠北约
恢复独立后,拉一直积极努力融入欧洲和西方,于2004年加入欧盟,同年加入北约,并且于2014年成功加入欧元区。
加入欧盟12年来,欧盟为拉脱维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未来几年内,拉还将获得欧盟5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拉企业家兴办实业、修路和改善中小学教育状况。
乌克兰危机后,欧盟对俄罗斯实行制裁,拉脱维亚作为欧盟成员国参与制裁,为此也吃了瓜落儿。俄罗斯对欧盟实施反制裁,限制进口欧盟国家的食品和农产品,拉出口俄罗斯的传统产品,包括牛奶和奶制品、鲱鱼罐头等无法出口,奶农因此损失惨重,最大的鲱鱼罐头加工厂也处于半停产状态,港口铁路货运量连续几年以二至三成的幅度下滑。当然,作为欧俄对峙最前沿国家,拉也从欧盟获得了更多发展基金作为回报。
入盟后,欧盟劳动力市场大门对拉敞开,拉大量劳动力外流,造成国家人口数量下降,这是拉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挪威、英国、德国等,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移民政策措施完善,大批拉技术工人纷纷前往打工。据拉官方统计,2004年拉加入欧盟后,约有40万人前往欧盟发达国家工作,仅英国就有超过10万名拉脱维亚移民。据一位当地朋友说,里加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人出国打工。在定期往返于里加-斯德哥尔摩的游轮上,大多数乘客是拉打工者。对于这一问题,拉政府十分重视,在移民回归问题上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但目前收效甚微。
在安全上,拉脱维亚依靠北约的保护。拉脱维亚部队仅5000人,加上民兵、预备役也就万余人。加入北约后,拉领空领海都由北约飞机和军舰进行巡航保护。乌克兰危机以来,北约的巡航飞机由原来的4架一度增加到16架。2014年春,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后,美国在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开始了“大西洋决心”演习行动,二战后首次派兵驻扎拉脱维亚。目前,美军以演习名义在拉长期驻有两支部队,240名军人,定期轮换。除兵力外,还有包括坦克和装甲车等在内的重武器。
根据北约华沙峰会决定,由加拿大主导的北约多国作战营将于明年春天陆续抵达拉脱维亚,初秋结束部署。作战营编制1000人,其中加拿大派兵455名,其余士兵由阿尔巴尼亚、意大利、波兰和斯洛文尼亚四国派出。
里加老城中国游客比比皆是
与拉脱维亚独立几乎同时,中国与拉脱维亚建立了外交关系。25年来,中拉关系实现了健康、平稳发展。目前,双方高层交往密切,教育、文化等人文交流已成为中拉关系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近年来,中拉人文交流活动频繁,活动涉及教育、文化、人际交流各个方面。双方举办了中国艺术节以及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举办介绍中国古琴、竹笛的讲座,举办国展、文物展和图片展,向当地人介绍中国文化,展示中国今日风采。
在人际交流方面,今年,拉方有三个代表团前往中国北京、西藏、敦煌等地参观访问,中国西藏文化交流团来拉访问。有40名拉脱维亚学子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华留学。曾经在华留学的人士自发成立了拉脱维亚留华同学会,会员多达200余人。不久前,“品味拉脱维亚”文化节在北京成功举办,受到中国民众的喜爱。“民心相通”已经成为中拉关系的亮点。
在里加老城,来自中国的游客比比皆是,他们参观、购物,把一批批“施丹兰”化妆品和琥珀蜜蜡带回中国。2010年底,拉开始实行新移民法,鼓励外国人买房换居留,至今,已经有千余户中国家庭移民至此。
文化方面,“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一批批莘莘学子赴华留学。拉大孔院2011年建立,至今在拉全国已经开设9个教学点,还有一些教学机构在排队申请。
贸易方面,越来越多的拉企业公司与中国开展贸易与合作。拉工商会2016年的资料显示,目前拉从事对华贸易的企业公司约有200家,拥有中国客户2557家。拉商家的商品,从日用品、文具、建材、到鞋帽服装,很多都来自中国。年轻人几年前就开始网购中国商品,质量相同的一件T恤通过网购价格仅为本地的2/3左右。
为实现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物流中心的目标,拉脱维亚正积极考虑加入16+1金融公司,努力寻求与中国企业在铁路、航空、港口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中国—中东欧物流合作联合会已落户里加,这必将进一步增进中拉双方在交通物流领域的合作。日前,首列“义乌-里加”中欧班列满载着中国商品,启程奔赴拉脱维亚,成为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又一成果。
中国驻拉大使黄勇说,中拉各自发展战略具有很多重要契合点。拉脱维亚提出了开辟亚洲新市场的国家发展战略,将对华合作视为优先方向;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将拉脱维亚作为“一带一路”进入欧洲的重要节点,并得到拉政府的积极回应。双方发展战略的对接为两国合作开辟了新的巨大空间。
拉总理库钦斯基斯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拉中关系目前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关系发展良好、充满活力。他认为,拉中两国进一步发展关系前景良好。
库钦斯基斯说,两国人民互相亲近,是近年来两国关系取得的一项成就。现在,拉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日益增多,对拉脱维亚来说,中国不再是一个遥远、神秘和陌生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