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会是世界经济增长下一个引擎吗
十多天前,我去了一次印度,回来后连问了3个问题:你知道现在印度有多少人?印度人主要信什么教?印度的GDP总量在世界排第几位?几乎所有人的回答是:大概8亿-9亿人,信佛教,排名在10位之后。而正确答案是:2014年底印度人口已达12.48亿,与我们中国只差1亿。有人估计三四年后印度将成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因为中国虽然已实行两孩,但想生两孩的不多,而印度夫妇一般都有三、四个孩子,且平均年龄远比中国年轻。印度人只有1%信佛教,80%以上信印度教,作为一个印度教徒,一辈子能到恒河沐浴一次,死后把骨灰撒在恒河,就是最大的心愿。印度GDP总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排名第七。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印度实在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邻国。
极端矛盾的国家
印度是个极端矛盾的国家,有居无定所的乞丐、流浪者,也有开着跑车炫富的年轻人;印度人说话、跳舞和开车都很快,可办事效率很低,时间观念很差。
一踏上印度国土,导游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慢慢来”。从首都新德里到印度教圣城瓦纳拉西,约260公里,行程上写的是5小时,结果开了7个小时。从交通枢纽占西坐火车到洒红节狂欢小城温达文,我们走错了一个出口(好比本应在上海新客站南广场却走到了北广场),结果来接我们的大巴绕了一个小时才到;而温达文的候车室内,居然连一条长凳都没有,一眼望去全是席地而卧的人,不是乞丐就是等夜车的旅客。印度的脏乱差举世闻名,不仅如此,印度还是全世界饥饿人数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按世界银行标准,人均2美元/天即为贫困线,印度的贫困线约为40卢比(折合人民币4元)。即使按这个标准,在2011-2012年度,尚有22%的印度人处于贫困线以下,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中有1/4生活在印度。
可是,印度又是富豪群体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最新发布的福布斯2015年富豪榜,印度是全世界第四大富豪群体所在国,美国雄踞榜首,接着是中国和德国。印度人收入差距很大,在政府部门或好一点的外企月收入可达5万卢比,普通司机只有1500卢比;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农民收入更低。即便如此,印度人普遍安贫乐道、热情好客,无论你走到哪里,印度人都会笑容灿烂地邀请与他们一起拍照,并将此视为一种荣幸和尊重。在印度,空气中弥漫的是物质世界的缺失,关于灵魂、精神、宗教和信仰,却显得那么正常而司空见惯。当中国人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为金钱和物质疲于奔命的时候,印度人更能甘于清贫。据盖洛普调查,他们的幸福指数比我们中国人要高。
色彩最丰富的文明古国
埃及、希腊、印度和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作为中国人,笔者有幸到过其他3个国家。就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印度拥有32项,仅次于中国的48项,而希腊和埃及分别为17项和7项。
在笔者看来,印度的世遗项目最为色彩斑斓,鲜艳多姿!且不说印度知名度最高、已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的泰姬陵,也不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性爱为主题的克久拉霍古庙群,就拿每天黄昏都要举行的、瓦纳拉西的宗教祭奠来说,街头尽管乞丐成群,嘈杂喧嚣,两个人坐着极狭窄的三轮车要行驶一小时才能到达恒河,而且随时都可能翻车,但祭奠一开始,恒河岸边人山人海,7个英俊的婆罗门手持法物、烛台等祭器,整齐划一地舞起舞落,表达着对生命第一能量——太阳的感恩与感激!而每天清晨,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来到恒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恒河,痛痛快快洗个澡,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达到人生超脱凡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
还有那每年3月举行的为了迎接春天到来的洒红节,各色各样的水枪水球朝人群射击,互相擦抹或抛洒彩色粉末,人们一边还高喊“洒红节快乐!”纵然被涂抹成大花脸,也能体验到发自内心的狂欢和放纵。
这是一个可以随时跟历史对话的国度。沙漠之邦的杰普尔,曾经是众多王朝的聚集之地。这座古老的城市所有的建筑都是粉红色的,因此被称为“红粉城市”。庄严肃穆的宫殿,七彩缤纷的市集,盘踞于市内的城堡,弥漫着一片浓厚的中世纪气氛。最有意思的是,作为全印度最为著名的宝石加工集散中心,现在这里依然有国王,气势磅礴的琥珀堡、恰如一座竖着风琴般的“风之宫”等景点依然是国王的私产,但国王已经转换成商人,加工珠宝的利润,以及各景点的门票收入等一半归国王,一半归邦(相当于中国的“省”)政府,而省长便是国王的妹妹。
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引擎
环境极其脏乱差、效率极其低下的邻国印度,2015年GDP增速高达7.6%,领跑全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3月初表示,印度2016/17财年经济增速为7.5%,高于中国。
印度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引擎吗?其后发优势又在哪里?
首先是印度的人口红利。作为与中国人口同等量级的印度,目前正享受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印度的中位数年龄是25.9岁,而中国是35.2岁,整整差了10岁。目前的印度人口年龄结构是金字塔形,10-14岁年龄人口最多,然后依次递减,这将有力地推动印度未来的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不佳一直为人诟病,反过来看也成为印度的后发优势。现任总理莫迪已承诺,2020年前每个家庭都将拥有住房,每个乡村都将通电。而莫迪出身平民,在古吉拉特邦执政长达13年,成功实行了多项改革,把该邦建成“中国的广东”。莫迪就任总理后,将古吉拉特邦经验推广到全国,虽然由于各种因素,也只能实行碎步改革,但比前任改革步伐大为加快。例如,去年6月,莫迪邀请亚洲首富、万达集团总裁王健林访印,今年1月22日,王健林已与到访中国的印度一位部长正式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根据协议,万达将投资100亿美元,在紧邻新德里市区建设万达产业新城,包括万达文化旅游城以及住宅新区,并计划引入软件、汽车、机械、医疗等产业。
说到印度的腾飞自然不能不提其IT产业在世界的地位。据介绍,印度软件业占据世界软件市场16.7%以上的份额,仅次于美国。印度是IT人才的硅谷,在美国,超过18%的微软员工,16%的IBM员工,17%的网络人才和超过10%的医生,21%的护士,都曾经在印度接受过教育。这显然得益于印度的教育,早在50年代,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就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全国陆续建起了6个“印度理工学院”(IIT)。今天,正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支撑着信息技术产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