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新兴的多元化国家
马来西亚是东盟的创始国之一,也是传统的穆斯林国家。“斋月”期间,马来西亚的穆斯林在白天会自觉远离食物,直到黄昏日落,方可开斋用餐。每天,要在日出前先沐浴完毕,再吃东西,以应对一整天的禁食。整整一个月,穆斯林心甘情愿地省略物质享受,而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关照精神世界。
经过了斋月的禁食煎熬,开斋节上,人们一方面放开来大吃特吃,一方面心无芥蒂地交流感情。吃得高兴,聊得投机,人们相互间的感情和信任不知不觉就加深了。
每到开斋节,马来西亚的州长和议员都敞开大门,宴请宾客,欢迎当地居民去家里免费用餐。这是州长和议员们的亲民方式之一,人越多表明人缘越好,当然,这也是拉选票的一种方式。
受伊斯兰教传统影响,马来西亚人认为用食指指人或物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用右手的拇指代替食指,无论是指向人或物。使用左手同样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在递东西或接东西都应该用右手。
在商业交往中,马来西亚人更喜欢用较宽松和非正式的方式,礼貌、耐心的态度非常重要。商业会谈可以在马来西亚生意伙伴的办公室或一家餐馆进行,如果搞得生意味太浓,马来西亚生意伙伴会觉得你傲慢,所以幽默感和良好的关系更能带来积极的结果。
马来西亚人喜欢以面对面商讨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愿意使用传真或电子邮件。在合同谈判的最初阶段,让律师在幕后比直接参与谈判要更为明智。在许多马来西亚人看来,律师的存在是缺乏相互信任的表示。
许多马来西亚人都喜欢讨价还价,因此谈判者在开价或是提出报价单的时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一些有经验的谈判者都会为了达到最终交易目的而在价格上作出一些小小的让步。
马来西亚人不习惯亚洲主要城市——香港、东京甚至新加坡的快节奏,在与马来西亚政府部门及其机构打交道时,不要期待能够立即得到结果。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私营部门的员工则相对较为守时、答复快而有效。
在马来西亚,华人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华商经营基础稳固,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华商大企业行业分布广泛,保有强大实力,在马来西亚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吉隆坡的茨厂街,与世界其他地方的“ChinaTown”(中国城)一样,竖立着明艳的牌坊,相邻巴生河流域的巴士总站和火车站,街上人流不断。
逾百年的老茶楼、洋货店、纸扎铺、老客栈以及中医跌打馆,都有“说旧时依昔”的趣味。从骑楼下的老伙计、老顾客、老街坊的面孔中,依稀可以看出当年“下南洋”的华人在这里落脚讨生活的艰辛。
初到马来西亚的华人,在完全不同的族群和生活环境中曾遭受各种挑战,他们牢牢地把握着自己族群文化的根基,沿袭世代相传的姓氏。在华文教育方面,马来西亚是坚持得最好最彻底的国家。马来西亚拥有完整的华校体系,中文教育完全不需要依靠海外中文师资的支援。
马来西亚华商对中国的投资始于1984年,郭鹤年的郭氏兄弟公司通过旗下的香港嘉里集团,同中国有关机构合作,先后在北京营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和北京香格里拉酒店,在杭州投资兴建杭州饭店。
当时,马来西亚华商选择香港作为中转站向内地投资,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另一方面,通过香港间接投资中国内地,可以避免来自马来西亚国内关于华人资本外逃的指责。
上世纪90年代后,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一改过去批评和阻止华商到中国投资的做法,并且为本国华商投资中国提供各种支持和便利,包括税收优惠、舆论支持,高级官员频频访华,为华商投资中国牵线搭桥,鼓励华商投资中国。
郭氏集团通过嘉里粮油,打造规模庞大的粮油食品生产加工体系,旗下金龙鱼、胡姬花等品牌家喻户晓。马来西亚钢铁大王钟廷森名下的金狮集团在北京、上海、广东、武汉、青岛、成都等地设立了数个工业园区,旗下的百盛开启了中国内地高端百货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