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6年印度市场投资机会
随着印度逐步改善内外部环境,扩大开放程度,印度具有更自由的经济环境及灵活的金融体制,致使其经济增长潜力巨大。无论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窥探印度市场投资机会,希望从中瓜分更多的市场份额。为了让中国读者大体了解印度市场投机情况,将对其投资机会进行浅析,以及剖析中国投资者会面临印度投资壁垒问题。
自印度1947年独立之后,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路线,但早年计划经济的实行与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缓慢。通过改革,确立了自由化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体制,印度迎来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创造了又一个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据彭博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经济学家预计印度经济将在2016年领衔全球经济增长,其GDP增速有望继续超过7%,成为年内唯一一个增速超“7”的国家,同期中国GDP增速料为6.5%。
虽然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后印度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农业生产率低,工业发展缓慢;改革不够彻底,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外资的市场准入门槛高,贸易壁垒依然大量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能源和矿产品短缺;公路等级低,铁路轨距不统一,航空机场少,港口基础薄弱,运输不畅,电力、石油、锡、锑、铜、铅矿短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差,并且潜在脆弱性大,失业问题严重,文盲率高,教育受惠程度不均衡。
为了进一步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及经济结构合理化,莫迪政府已推出了一系列吸引投资、促进工商业的举措,致力于从制造业和信息化两个方面大规模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方面,莫迪政府通过减少行政审批、简化税收制度、吸引境外企业投资,继续推进旨在提升工业和基建的“印度制造”战略;印度将投资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特效药,其经济战略制定基本就是围绕“投资”二字展开,尤其吸引外资,不仅将国民经济大部分行业中外资比例上限集体上浮,而且承诺将现行适用于在印度外资企业的3%企业税下调至5个百分点;对待本国资本方面,印度出台严格规定限制本国资本赴海外投资。开源节流双策并举体现印度千方百计促进投资的决心和力度。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印度在信息技术和软件行业的优势,通过加大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的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打造“数字印度”。
在吸引投资、打造“印度制造”方面,莫迪更是亲历亲为去招商引资,他频繁出访,与各国企业家会谈,对企业界表现出足够的重视。2014-2015财年,印度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309.3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服务业部门获得32.5亿美元则居各部门之冠,其次依序为电讯、汽车、电脑软/硬体、制药等部门。印度在未来几年,需要1万亿美元来加强在机场、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以刺激经济,外国直接投资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未来印度市场的主要投资机会涵括如下部分:
(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就目前而言,还没有明显迹象显示印度能否在制造业的任何领域表现出竞争优势。印度的基础设施仍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因素。多数邦的电力供应短缺,港口阻塞,铁路运力不足,公路状况更糟。为此,印度政府希望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带动国内外投资者积极投入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拉动印度GDP恢复到较高的增长水平。
(2)城市建造投资:
印度要投资1000亿美元,在2040年以前建造24座城市。第一阶段的计划是在2019年以前建起7座城市。印度政府认为德里——孟买工业走廊开发公司必须“加速”,以便刺激经济增长,帮助印度拉高经济发展速度。完成后,这个超大型项目将在印度直接和间接产生21.5万和61.8万个工作岗位。
(3)战略石油储备投资:
印度作为亚洲第二能源消耗国,2013年下半年计划花费22亿美元将自己的应急原油容量扩展至目前的三倍,以保护经济发展不受能源供应中断的影响。印度目前正在计划建设容量为1250万吨的储油库,容量503万吨的油库已经在建设中。鉴于亚洲地区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性,以及亚洲距离世界产油区较远而形成的运输和安全挑战,目前亚洲其他地区新石油储备设施的兴建计划正大面积铺开。
(4)生物医疗投资: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无论是技术、药品品质及种类,都已达到一定水准,从简单的头痛药到较为复杂的抗生素及心血管药物,都能够制造,所生产药品争取到美国食品暨药物管理局(FDA)的核准按件,是除美国以外,列名最多的国家。从印度制药规模产量来看,位居全球第2名。其销售除了国内巨大需求之外,还外销至全球65个国家,过去几年平均年增长率22.7%。由于印度拥有丰沛的人力资源,具有科技背景及语言能力约有400万人,其中制药专业人员有12万人,以及国内经济的成长所带来卫生条件的改善等因素,都指明生物医疗产业在国内外的巨大需求之下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5)电子产业投资:
印度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迅速上升,这股趋势也拉升了当地的半导体消耗量,加上印度人口数位居全球第二,因而存在着庞大的半导体消耗潜力。同时,印度的许多非城市地区对电子产业而已也极具潜力,特别是电信和无线应用。不断成长的移动手机、消费电子和电信市场,都为印度本土及国外的投资者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近年来,中国海尔、TCL、华为、小米等知名企业亦加入印度市场战局。
(6)互联网产业投资:
当国内经济学家还在一遍遍分析印度GDP增速超越中国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印度互联网行业正在以更野蛮的速度大肆扩张。诚然,印度互联网目前并未像美国和中国这般成熟和繁荣,但他在超高速发展着,许多桎梏如物流、支付等也都在快速被解决,并且印度互联网较中国还有充足的英语IT人才供给、海外印度人助力国际化、硅谷印度人相互支持等绝对优势,未来印度互联网弯道超中国,也并非天方夜谭的,其中也意味着巨大投资机遇。在过去几年,阿里、腾讯、搜狐畅游、UC Web等在印度均有一定的投资或实体运作,但远远不够。
虽然印度市场充满了巨大的投资机会,但是由于中印两国缺乏政治互信,印度政府常以安全为由为中国企业的经营活动设置种种限制。一方面,限制中国企业进入敏感领域,限制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企业参与港口、电信、机场等所谓敏感行业的工程及政府采购项目的投标,或是通过签证、审批等其他途径设置障碍;另一方面,限制中国企业进入敏感地区,印度政府出于安全考虑,禁止部分中国公司向印度国家水电公司在中印边境地区的水电项目供货。未来鉴于印度关注的中印边界争端、中巴关系等问题很难出现重大突破,两国的政治互信仍然难以建立,这对投资和贸易活动的干扰仍将长期存在。
即使存在印度不断以各种理由为难中国投资者,但投资热情仍然不减,并想方设法进入印度市场,获得更高的红利。为了尽量减少印度投资限制及长足发展机会,越来越多中国投资者将选择以下几种投资方式进入印度市场:
1、直接资本投资,最典型的是阿里巴巴投资印度电商PayTM;
2、大公司选择有本地渠道和本地人脉的印度合作伙伴进行合资,规避部分限制风险;
3、直接深入印度交通不便的地位将当地产业进行初步加工并返销国内,顺应印度政府鼓励到贫困及落后地区投资鼓励政策;
4、民生领域/基础建设领域逐步涉及到运营,以往中国电力项目和电信项目都制作EPC交付,不做运营;
5、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在印度落地并坚定要长期发展,如华为、vivo、小米、长虹等,越来越多的本地制造、本地研发、销售覆盖周边国家。
无论中国投资者以何种方式进入市场,都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关注到印度巨大市场的红利表层而单纯地把印度看做销售市场,而应该印度作为自己全球供应链中的一环,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借用印度地理位置优势销售覆盖周边南亚、中东、非洲、东南亚国家以及其他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参照欧美日韩企业的成熟投资印度经验,促使中国投资者落地印度并获得长足发展:
对于欧美企业来说,印度是他们的全球人力资源池,利用印度丰富完善的外包服务业、IT和医药研发等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如利用印度低成本的服务业来为全球发达国家市场提供律师、会计、医疗诊断、软件开发、呼叫中心等服务,从而能获取更高的利润。
对于日韩企业来说,它们则把印度作为其海外的生产基地,将钢铁、汽车及零部件、重型机械、家用电子和消费电子等产业转移至印度,并通过圈地的方式实现了在印度拥有类“殖民地”式的发展空间,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来降低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成本。进而逐渐垄断了印度的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并在印度生产的产品转销至其他南亚国家,以及中东、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等行业标准略低的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