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结合为基建发展带来新契机
“当前,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需求旺盛,但世界各国各地区均存在较大的融资缺口,如何破解融资瓶颈是摆在各方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表示,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应该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将金融优势和产业优势有机结合来推动国际化融资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产融结合为全球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
在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重点探讨了产融合作发展给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带来了哪些新机遇和新模式,国际承包商如何抓住这一契机进行业务转型升级,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如何加强合作、进行优势互补,为企业进行产融结合提供创新合作模式等热点话题。
政府支持产融合作
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谈到,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大。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从2010~2020年,亚洲地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是8万亿美元,每年平均8000亿美元。各个国家的退休基金、保险基金的数量相当可观。如果能够做一些金融创新,使基础设施的建设变成一个可投资的项目,那么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回报,民间的这些资金就能够进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上来。“最近几年中国政府通过成立一系列的金融融资平台,如设立专项优惠贷款、成立专项基金、倡议设立金融机构等方式,对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在论坛上指出,中国政府主导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欧亚基础设施合作基金等,并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全球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他表示,这些金融融资平台能够为中国企业参与的全球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提供更好的融资,将在国际基础设施合作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促进东道国投资环境改善方面,众多国家早已推出了本国的具体措施。乌拉圭外交部副部长JoséLuisCancela介绍说,在乌拉圭1998年通过的投资法中规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投资者,都享有平等的投资机会,并且能充分利用投资所带来的收益。而且,在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中,还可以享受免税,有的项目甚至可以享受100%收入免税的优惠条件。
加纳道路与高速公路部部长AlhajiInusahFuseini谈到,加纳政府能够提供可信的机制为获得融资、商业可行的项目做早期研究分析,同时通过论证调查,在可行性阶段让投资人有更多的信心。加纳政府也建立了加纳投资基础设施基金,为商业可行或已经批准的项目研究分析报告提供资金支持。
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近年来,国际金融机构通过整合多边资源、创立开发性融资平台等形式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实践。
非洲进出口银行执行副行长DenysDenya说,由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机构建立的“全球基础设施基金”通过整合所有的多边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资源,通过联合融资、参与股权和其他方式,来促进复杂基础设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融资与建设。
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用生介绍,国开行发起成立了中国——阿联酋共同投资基金、中法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非发展基金,参与设立了丝路基金,促进了上合组织银联体、中国——东盟银联体、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的建立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美洲、非洲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保障。
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各国需求相结合,通过多元化合作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程慧娟说,中国银行以中银投、中银国际为支点,支持国内企业从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2015年,中国银行和中交集团携手完成了两期共145亿元的优先股的发行。程慧娟表示,今后中国银行还将加强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的沟通,做好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领域的金融服务。
“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本身定位为面向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国家级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它通过股权投资、债权、子基金等多种投资方式,支持中国优势产业与拉美国家需求相契合,推进中拉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总裁韩德平谈到,该基金投资业务重点围绕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建设,行业上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基础设施、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农业和金融合作等领域。
韩德平自豪地说,由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与三峡集团联合竞标的第一个项目——巴西水电站项目,总投资37亿美元,其中债务融资19亿美元,并拿下了该项目30年的特许经营权。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在该项目中投资6亿美元,占股比33%。该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撬动了银团贷款等外部融资,使得SPV得以如期中标并签署特许经营协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投后阶段,运行平稳,预期收益良好。
PPP成为产融合作的结合点
近年来,国际承包商积极探索实践BOT、BOOT、PPP等项目模式,BOT、PPP项目已成为合作模式与共赢的基础。“PPP模式将成为全球基础设施行业发展的主流。”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学选认为,目前,产融合作正在积极推动国际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其中,融资的关键作用也日益显现,PPP模式就是一个产融合作比较好的结合点。他指出,PPP模式的重点是要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即通过与政府、金融机构、项目承包商的商业化合作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范希文表示,PPP融资模式的核心是设计好合理的风险和激励分配机制,即平衡好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风险和利益分配。他提醒大家,基础设施存在着规划、建设和运营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有显著不同的风险特征。因此,对于PPP融资模式中的风险和激励分配机制,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之前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同时它还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满足动态的分配需要。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桥梁谈到,2015年9月,中国港湾在哥伦比亚中标了马道斯公路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港湾投资控股,已成为中国企业在拉美的第一个PPP项目。这为中国企业在拉美探索PPP合作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另外,2016年3月,中国港湾投资的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该高速公路是中国港湾全额投资的BOT特许经营权项目。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在海外以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方式投资建设的第一个水电站老挝南立1~2水电站项目,总投资1.4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