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保政策助力企业防范风险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因供应链受影响、国际物流受阻,面临订单被取消或延期、拒收拒付风险上升等困境。加之海外大买方排队破产,外贸企业经营雪上加霜。针对当前外贸情况,由厦门市贸促会、中国信保厦门分公司主办,厦门国际商会承办的中小微企业服务系列活动之“厦门外贸政策及风险案例分享会”近日在线召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樊凡在会上分享了外贸风险相关案例以及信保支持政策,助力外贸人提前布局、提升风控能力。
上半年,厦门地区报损数量同比上升83%,赔付数量上升75%。疫情严重地区同比报险、出险情况大幅度增长,出险地区来看,欧洲主要集中在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北美是美国,新兴市场如印度、俄罗斯。农产品、纺织和鞋靴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大买方破产愈发常见。“伴随而来的是中国信保出险情况呈现两极分化,10万美元以下案件以及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买方拖欠甚至造成破产的案件激增,且出险原因多为买方拒付。”樊凡提醒,外贸企业要关注疫情下海外买方拒收风险。
樊凡解释,买方拒收通常是因为以下原因:港口管制,物流受阻;运输期间目的国汇率出现大幅波动,买方付款提货成本上升;买方作为中间商,其下游客户取消订单,导致买方不愿付款提货。甚至有买方利用当地海关规则恶意拒收。比如巴西、土耳其、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规定货物到港,因买方不及时付款赎单导致企业考虑转卖或退运,必须先由买方出具不反对证明。樊凡说,曾经就有巴基斯坦买方既不付款赎单也不配合企业出具不反对证明,等到货物在海关进行拍卖处理时利用当地“原买方有优先购买权”的规定,低价获取这批货物。
“随着今年6月份后多国开始陆续解封,外贸企业机遇与风险并存。达成合作前首先要做好买方资信评估。”樊凡提醒,对海外买家疫情状态下经营情况、下游销售情况、回款是否正常等可作为评估指标。他建议中方出口企业在交易时要更加谨慎。比如提高预付款比例、缩短账期、采取信用证方式等,降低买方违约风险。企业也可通过中国信保研发的海外买方交易风险简易识别查询工具——小微资信红绿灯,免费查询买方资信状况。
除买家拒收风险外,外贸企业还要关注“影分身”风险。“对方或许是一个信誉良好的集团或母公司,但其下有子公司和分公司,资质不尽相同,企业要特别注意贸易合同的签约方,其资质将对后期回款产生影响。”
此外,要警惕新买家的贸易欺诈。此前,某意大利买方同厦门企业签署鞋靴合同,却要求将货物发到希腊,收货后买方就不见踪影。出口企业向信保报损,经查实为某个人冒用意大利公司名义对厦门企业进行贸易欺诈。
樊凡建议企业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资信调查:警惕联系方式为个人电话、个人邮箱的交易;出口产品与买方所在行业需吻合;巧用预付款来查看付款方与合同买方是否一致。
今年以来,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央有关会议上被频频提及。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一种政策性保险服务,以保险的方式分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资金回收风险,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中国信保运用这种政策性金融手段,同时建立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救济全流程解决方案,来承保企业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具体政策支持措施包含信保易保单、保费、咨信费、信保项下融资。其中,在厦门市注册登记,2019年海关出口额在300万美元及以下(不为0)的企业可免费向中国信保申请政策性保单,保费享受政府全额扶持,对企业损失给予80%的赔付,单一买方最多赔付5万美元。
“全球疫情蔓延大背景下,纺织服装、鞋靴等大零售行业风险较大,但线上电商和居家概念产品如空气净化器、卫浴产品、健身产品等出口量有所增加。”樊凡提醒,外贸企业要警惕欧美零售行业大买方的破产、疫情以及油价等因素给各国带来的风险变化,同时关注中美贸易摩擦、中印冲突等国际局势变化,利用好外贸支持政策,积极出海,谨慎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