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公司,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今年2月,某国际工程公司亚洲区高管与攀成德总经理李福和做了一个简单的交流,小编有幸参加,觉得收获颇丰,于是将有价值的内容整理出来,供各位学习。
1、国际工程公司在中国实践最多的业务模式是EP和EPCM
目前,国内设计院和施工单位都在尝试和突破EPC模式,但国际工程公司在中国实践最多的业务模式却是EP和EPCM,尤其EP模式居多。
EP模式,即设计采购(Engineering Procurement)。EPCM模式,即设计采购与施工管理(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是指,承包商全权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并负责施工阶段的管理,这是一种目前在国际建筑业界通行的项目交付模式。由于它对工程承包企业的总包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因此EPCM模式在国内尚未得到普及和推广。国内建筑企业的施工能力已经很不错,因此外资的国际工程承包商进入中国市场后,一般都不直接参与施工环节,更加没有自己的施工队伍,在业主需要的时候,可以参与施工管理。当然,除了在中国外,在越南、缅甸这些国家,国际工程承包商也主要采取EP模式。
2、国际工程公司有些是从设备制造起家
国际工程公司,有些从设备制造起家,然后涉及工程领域,再到工程管理。当然,如今他们仍然保有设备制造业务,该业务成就了他们在采购环节的核心竞争力。这让我想起靠贸易起家的国机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国机集团称得上国际工程承包商,他面向全球市场提供以设备成套、EPC等为主要方式的工程建设服务,内容涵盖工程项目开发及投融资,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设备成套、运维管理等的完整产业链。
3、国际工程公司始终把风险管控放在第一位,纯利润低于10%的工程坚决放弃
国际工程公司看到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1.86万亿、1.23万亿、1.22万亿的新签合同额数据,都非常的震惊,一是震惊于我国大型施工企业在承接项目上就如“秋风扫落叶”般疯狂,二是震惊于他们2%-3%的净利润率。因为这对于国际工程公司而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般的国际工程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可能就100来号人,每年新签、完成合同总额30、50亿元。在2013-2014年国内建筑业形势大好的时候,纯利润率能达到20%-30%,即使是这两年行业形势急剧下行,国际工程公司的纯利润率也一定是高于10%,纯利润率低于10%的工程,国际工程公司是坚决放弃的,即使利润比较丰厚、评估风险较大的项目,也是会坚决放弃,对于他们而言,风险管控必须放在第一位,只有拿到挣钱的活才能算活,他们绝不会“秋风扫落叶”般地去接很多活、只求做大规模。
4、最近几年,国际工程公司正逐步搬迁印度
最近几年的一个总体趋势是,国际工程公司在中国的分支结构正逐步从中国搬迁印度,或者说,他们开始在印度设立分支机构,并逐步缩减在中国分支结构的人员规模。这主要源于中国高企的人力成本,目前印度的人力成本约为中国一线城市的1/3,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2年左右工作经验的普通工程师,企业付出的人力成本在1.5万人民币左右,而在印度,只需要5000元人民币。未来,国际工程公司往外搬离,是大趋势,因为即使搬迁印度,也不太会影响其项目的实施与运作,他们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如今的业务已经遍及越南、菲律宾、韩国、土耳其、约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干的基本也是国外的项目,因为在石油、能源、电力等领域,中国市场的建设需求已经基本饱和了。
5、企业再兼并、收购后,管理方面不会有大的调整
国际工程公司的兼并、收购非常频繁,被兼并、收购的公司,在合并后,不管是管理制度、管理流程还是人员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调整,这样做,有利于大大提升并购的成功率和人员的稳定。
6、国际工程公司的管理体系,在20、30年间基本没什么变化
“转型、升级”是国内建筑企业最“老生常谈”的话题,急速发展的建筑业市场,让大家普遍都“求变”,认为不变就会很快被市场淘汰。但是国际工程公司的管理体系(至少是我们了解到的)在进入中国的这20、30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变的只在三个方面:一是薪酬水平的调整,需要跟大的经济水平保持一致;二是不断地将项目经验进行总结和固化,每个项目结束后,都会做一个全面的总结,这些总结成果在以后的项目过程中经常会被翻出来再温习和借鉴,项目经验就这样持续地优化,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三是管理制度不断升级,当然绝大部分也只是为了适应各国、各地的法律。
7、国际工程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既做工程总包,也做分包
在总包还是分包的问题上,国际工程公司从来没有太多的纠结。尤其是他们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借助“一带一路”承接国外工程时,更多的是以分包的形式。
8、在未来的8-10年,国内建筑企业在国际化的路上将有大的进步
国内建筑企业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赶上国际工程公司?我们纵观韩国的工程公司,在与欧美接轨的过程,用了将近60年时间,他们唯一的弱项就是国家没有那么强大,这么算,我们应该是不需要60年之久,而从9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差不多30年时间,我国建筑企业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一带一路”政策,因此,很有可能在未来的8-10年就能慢慢与国际工程公司接轨。与欧美接轨,对我国建筑企业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对风险管控能力要求更高,只有实现“卓越的专业能力+强大的风险管控能力”,我国建筑企业才能走得更久、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