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摩洛哥
当人们对摩洛哥的印象还停留在旅游胜地时,频繁爆发的示威游行将摩洛哥的另一面呈现在人们眼前。据联合早报报道,周三,摩洛哥东北部的吉拉达市大街上聚集了数千民众,他们集体示威,抗议生活的困苦。一位23岁的青年说:“我们要求政府解决问题,这里的人不仅失业,水电费又太高……逼于无奈,年轻人只好冒生命危险下井挖矿。”
报道称,吉拉达是个贫困城市,多年依靠煤矿为生。上世纪90年代末矿井被关闭,数千人只好到别处讨生活。但是,这些年来当地仍有数百人继续冒险,非法挖煤。上周,在一废弃煤矿工作的两兄弟遇到隧道事故不幸遇难,由此引发此次示威,民众的抗议集中在经济边缘化带来的生活困苦上。
近年来,摩洛哥的示威游行活动一直不断。月初,因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数万人游行以示反对。今年6月,拉巴特又爆发了数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反腐游行。此外,当地人民还因为当局禁止出售罩袍、鱼贩被绞死、要求国家进行整治改革等问题举行过多次抗议。
事实上,与示威游行等混乱景象不同,在多数人的印象里,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和爱情电影《卡萨布兰卡》才是摩洛哥的代名词。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和宗教文化的确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业收入。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7月,摩洛哥接待游客共计650万人次,同比增长8%。其中,来摩外国游客同比增加13.5%,摩海外侨民同比增长3%。
摩洛哥政府也有意发挥这一优势,提出“旅游业:远景2020”规划。包括新增8个旅游目的地、20万个九点床位、从目标新兴市场吸引100万游客、旅游业GDP达1500亿迪拉姆等内容。
兴旺的旅游业和频繁的示威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商务部数据,摩洛哥经济一直呈增长态势,2017年一季度,摩洛哥GDP增长率达4.3%,但贫富差距却是摩洛哥始终无法逃避的问题。只有少数富人能够从政府制定的政策中获益,此次吉拉达示威活动的爆发就在于被边缘化的贫困成了点燃民愤的引子。
另一方面,严重的失业率也在为摩洛哥经济敲响警钟。数据显示,该国15-24岁的青年人失业率已达25.5%,成为受失业影响最大的群体。目前的摩洛哥在医疗、教育及促进就业等社会政策领域仍然存在严重的赤字,这些情况意味着摩洛哥发展的成果并未平等或者公平地惠及社会各个阶层。
政局的动荡也是摩洛哥面临的一大危机。此前爆发的一系列示威活动都剑指政府的暴力执法和独断专行。目前摩洛哥各政党虽可以参加立法和地方选举,但都缺乏实权。而多政党参加的议会也导致摩洛哥政党版图呈现“分裂化”和“碎片化”趋势,再加上王室对政治力量间的有意平衡导致分裂局势愈发凸显,示威由此而来。如今频繁的示威已然成为这个经济向好、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的累赘,“安内”或许才是解决示威、更好促进旅游业的惟一办法。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实习记者杨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