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的雄心和桎梏
[人均GDP从2011年的319美元到2020年的3200美元,老挝打算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这足足9倍的增长。]
[当地的用电主要由EDL供应,但是,只占11.2%的装机量远远无法满足全国的用电需求,这使得老挝每年不得不从中国等周边国家进口电。]
[老挝自2002年至今还批准设立了10个特区,其中8个为特定经济区,用特殊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外商投资。]
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它由东至西,从北往南,分别与越南、泰国、中国和柬埔寨接壤。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它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它被很多人视为东南亚最神秘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国家。它就是老挝。
想用不到10年让人均GDP涨9倍
按照世界银行统计的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来算,老挝仅118亿美元的GDP在东盟十国中属于下游水平,仅为中国的1/900。尽管总体经济体量小,但近几年来,这个面积不到云南省2/3的小国家却保持着惊人的增长速度。
2011年~2015年,老挝的GDP平均增长率高达7.4%,人均GDP从319美元跃升至1970美元。根据老挝政府的计划,预计下一财年(2015~2016年)老挝的人均GDP将达到2092美元,GDP的增速也将超过7.5%,总额达144.3亿美元。
不过,雄心勃勃的老挝政府显然并不满足于此。
按照政府正在起草的第八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6年至2020年,老挝国内生产总值年增幅将达到8.5%至9%,2020年人均GDP将实现3200美元。
这也意味着,人均GDP从2011年的319美元到2020年的3200美元,老挝打算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这足足9倍的增长。
在老挝万象的地标酒店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老中合作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兼老中友好协会秘书长西昆·本维莱甚至将老挝比作瑞士。“老挝好比是瑞士,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水、木业和黄金。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老挝正在快速发展。”他向记者强调。
“10~20年之后,老挝有机会成为东南亚人均最富有的国家。20多年后,人均收入说不定会赶得上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做出这般乐观判断的是老挝最富有的华商——吉达蓬集团公司董事长、老挝中国商会名誉会长姚宾。
姚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如此乐观的原因是,这里从水资源到农业和林业以及矿产资源都相当丰富,旅游资源也是。只要交通基建完善并利用充分,老挝就会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枢纽。
交通锁国,缺钱缺电还缺人
一直以来,封闭的交通和落后的基建为老挝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桎梏。这个位于越南、泰国、中国和柬埔寨中央,原本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交通枢纽却默默沦为了“陆锁国”。
目前,老挝尚无一条建成的铁路,仅有一小段长约3.5公里的铁路连接泰国。由于四面不沿海,只能依靠唯一的一条13号公路以及湄公河与他国进行经贸往来。
除了交通锁国,老挝也存在严重的季节性缺电。陈非是中国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在老挝的负责人。他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老挝基本上85%的地区用电已经覆盖,用电人口超过90%,计划2020年用电人口超过95%。
尽管如此,老挝仍然缺电。
陈非解释称,老挝的发电主体主要有两个:隶属于老挝能源矿产部的老挝电力公司(EDL,老挝唯一的电力开发和运营机构)以及境外投资商独立发电商(IPP),其中,后者的装机量占全国总量的近90%。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老挝全国装机容量为5563兆瓦,其中EDL和IPP的占比分别为11.2%和88.8%。
但问题在于,当地的用电主要由EDL供应,IPP虽然拥有老挝政府给予的特许经营权,但在老挝的发电量绝大部分都以直接出口的形式获利,只留少量在老挝使用。
承担老挝全国用电的EDL显然有点力不从心,尽管水力资源丰沛,只占11.2%的装机量远远无法满足全国的用电需求,这使得老挝每年不得不从中国等周边国家进口电。
根据陈非提供的数据,2010年至2016年期间,老挝北部从中国进口电量就超过了10亿度。2015年,EDL进口电量达16亿~17亿度,其中2亿~3亿度是从中国进口。
尴尬的是,如此缺电的国家每年会出口大量的电,甚至被称为“东南亚的电源”。原因是旱季和雨季分明的老挝主要依靠水力发电,在雨季时会出现电力过剩,但在旱季时又会出现严重的缺电现象。
虽然经常自顾不暇,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IPP生产的大部分电输向泰国和柬埔寨等国。为保证当地用电,同时不影响电力出口创汇,老挝政府开始鼓励EDL利用外资,确保输送的电量至少保持目前水平。
目前,老挝的发电几乎全为水力发电,仅10%左右为火电。随着当地工业的发展和用电量的大幅增长,老挝政府也开始考虑增加火电厂的建设以增强供电能力。
老挝的工业区极少,因此大型的电力用户也很少。全国总共17个省市,仅首都万象的用电量就占全国用电量的50%左右。
“老挝的电网网架很不完善,调度能力很弱。这两年才刚刚有了电力调度的概念。”在陈非看来,这也是老挝缺电的重要原因。
除了国土面积小以外,老挝的人口也不过700万,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高端的人才更是少数。为了带动当地就业,老挝规定,进入老挝的外资企业雇用外国人和老挝人的比例为1∶3.
第一家进入老挝的中国律所——八谦老挝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天翼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少行业即使想招当地人也找不到合适的人。目前,老挝大部分的行业在用工上还普遍存在不完全规范的情况。
由于交通基建的落后和由此催生的高成本物流,让一切和现代生活相关的商品都在当地成为稀缺品。多数生活在万象的老挝人,都不得不经常跨过湄公河去对岸的泰国购物。据姚宾说,20多年前,一辆在中国再普通不过的自行车运到老挝后可以卖到200多美元,价格是国内的近10倍。
老挝中国总商会秘书长丁国江告诉本报记者,即使是现在,中国的商品运到老挝销售价格也至少是国内的两倍,而获得的利润则至少比国内高出3~4倍。
积极招商引资
随着周边国家的快速发展,老挝政府也有了急切想要改变的心愿。
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解决赤字,如何鼓励外商投资、充分挖掘外商直接投资的效应也成为了老挝政府“最热心”的事业。
一方面,通过制定和修订相关政策和措施给予外来投资者越来越优惠的条件,老挝政府不断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老挝政府也积极招商引资,用“微笑外交”的方式争取外来投资和外援。
1988年,老挝颁布了《外国在老挝投资法》,1994年颁布修改后的《促进和管理外国在老挝投资法》,2001年,老挝颁布《促进和管理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为外商投资提供法律保障。当地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包括:政府不干涉外资企业的事务,允许外资企业汇出所获利润,外商可在老挝设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前5年免税等。
除此之外,老挝自2002年至今还批准设立了10个特区,其中8个为特定经济区,用特殊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外商投资。张天翼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老挝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优于缅甸,与越南接近,虽然整体开放程度略低于泰国和柬埔寨。
更让老挝人振奋的是,东盟经济一体化也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2007年底,东盟各国签署《东盟宪章》,决定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实现商品、投资的自由流动,增强合作互动,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随着亚太地区投资自由化的进展,东盟引进外资的限制还会继续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