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案例一
积极应对破产风险,全面保障出口权益
2009年6月,国内某服装生产企业向国外一家零售行业A买家出口价值100万美元的服装。货物出口后,该出口企业突然收到法院通知,告知A买家已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出口企业将面临大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出口企业随即向中国信保通报可损。鉴于案情紧急,且涉及金额较大,中国信保立即介入,跟进破产进程,协助该企业成功完成破产债权登记,并根据其实际损失进行足额赔付,及时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有效保障企业经营稳定。
启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依旧乏力,企业破产时有发生。中国信保充分运用在勘查追讨方面的专业技能和核心优势,指导被保险人及时登记破产债权,并对出口企业及时赔付,充分体现中国信保履行保险经济补偿和保障企业经营稳定的政策性职能。
案例二
抢抓时机处理货物,有效化解出口风险
2009年12月,国内某大型出口企业向国外B买家出运一批彩色显像管,涉及发票金额80万美元。货物到港后,因B买家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无力一次性付款赎单提货,大部分货物滞留目的港。鉴于货物滞港产生的高额费用,出口企业随即向中国信保通报可损并请中国信保委托追讨。中国信保全面了解案情,利用海外影响力向B买家施压,经过协商,B买家提走全部货物,并陆续支付货款共计75万美元。由于案情清晰且货物处理完毕,中国信保于半个月内对出口企业最终损失5万美元进行赔付,有效化解企业出口大额损失风险。
启示:面对大额拒收风险,中国信保运用多年积累的减损实战经验,指导出口企业积极处理货物减少损失,加之中国信保的赔款,出口企业共计实现减损约79万美元。通过政策性信用保险的保障,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挽回大额经济损失,保障出口收汇安全,避免企业经营稳定受到影响。
案例三
保险双方通力配合,助力企业扬帆远航
2012年5月,国内某出口企业向国外C买家出口6票纺织品,支付方式为赊销60天,总货值13万美元。应收款日到期后,买家要求延期支付逾期货款12万美元。该出口企业随即向中国信保报损,并在中国信保的指导下加紧向买家催讨欠款。中国信保对案情全面分析后发现,买家尚有一定的财务实力,但因目前资金紧张,还债动力和能力不足。经与买家多轮谈判,中国信保指导出口企业与买家达成继续交易但溢价付款的协议,用以抵补旧债。在此后数月,买家累计付款15万美元。中国信保随后对剩余欠款约1万美元及时进行了赔付。
启示:近年来,受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加之货币政策波动、时事动荡等外部环境变化,许多长期合作的老买家、大买家相继出现资金紧张或断裂,以各种借口拒付或拖欠货款,出口企业面临的出口风险日益加大。出口企业在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时,应抓住有利时机,配合中国信保的专业指导意见,选择有效的减损方案,方能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案例四
实时警惕政治风险,及时弥补经济损失
2009年9月,国内某专业经营食品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向国外D买家出口大蒜,货值合计约15万美元。货物到港后,该出口企业获悉D买家所在国新近出台新规定,调整了大蒜熏蒸药剂标准。为避免货物无法清关被退回,该企业在当地重新对大蒜熏蒸,熏蒸后,买家顺利提货并全额支付货款。但该出口企业因重新熏蒸产生4000美元费用,随即向中国信保报损并索赔。中国信保迅速介入调查,确定该费用为政治风险致损,于是立即启动赔付程序,对该企业重新熏蒸大蒜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足额赔付。
启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各国贸易政策经常调整,加之部分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均可能引发政治风险,从而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相关出口企业尤其需要提高对政治风险的警惕性。与此同时,在出险后应及时报损并提交齐全清晰的相关材料,为案件定损核赔提供充分依据和扫清障碍,从而及时弥补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