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推行“华裔卡” 海外华侨回国不再需要签证

  • 2015.12.07
  • 出国签证申办指南
  • 来源:安哥拉华人网
  • 作者:
  • 阅读:
  • 打印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近日表示,为吸引国际科技创新人才,中关村将试点移民入籍、华裔卡、外籍人员临时身份证等制度。

位于北京的中关村,有中国“硅谷”之称,是内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仅2014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占全国40%以上。

11月27日,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举行联组会。在接受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就中关村建设的询问时,郭洪表示,美国硅谷的从业人员36%来自海外,而在中关村200万创业人员中,外籍和海归人员占比仅为1.5%,将在中关村开展外籍人才管理先行先试。

中关村将开展四项试点:

第一,试点移民入籍制度,使获得永久居住资格的人员入籍更加便利;

第二,试点华裔卡制度,由于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对于原籍是中国的侨胞,将参考其他国家的可享受永久居留等形式;

第三,试点外籍人员临时身份证制度,例如居住6个月以上能获得临时身份证,可享受在华便利服务;

第四,试点境外高校学生到中关村实习。

此外,郭洪称,还将完善永久居留制度。他说,将采用市场化人才的引进机制,利用积分制,方便外籍人士进行选择,并在中关村组建联合的办理机构,简化程序。

他说,将进一步完善外籍人员工作签证和私人事务签证制度,希望外国在华留学生,能进入中关村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创新创业活动。1. 完善永久居留制度。采用市场化人才的引进机制,利用积分制,方便外籍人士进行选择,并在中关村组建联合的办理机构,简化程序。2. 完善外籍人员工作签证和私人事务签证制度。让外国在华留学生,能进入中关村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这些试点政策的实施细则正在研究修订之中,不久后将正式出台。相信此举将为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到中关村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解读一:外籍华人对中国居留政策有何诉求?

中国现行的“永久居留证”制度,即“中国绿卡”,素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截至目前,获得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数量不足万人。

纵观海外,华侨华人总体数量已经高达6000多万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接近400万人,是目前中国在海外招才引智的重要对象。因此,中国“绿卡”制度的改革,也是海外华人的关切所在。放宽“绿卡”门槛,出台更为便利的居留政策,成为众多海外华人的心声。

解读二:试点政策在其他国家是否有先例可循?

以“华裔卡”为例,中国邻国印度就曾为吸引海外人才推出了“印度裔卡”(PIO)计划和“印度海外公民证”(OCI)计划。

据媒体报道,海外印度人才持有“印度裔卡”或“海外公民证”持卡者在购房、医疗、社会保障、所得税、贷款额度、风险投资基金的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本土公民待遇”,但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利。

印度这一举措解决了海外印度裔人士多层次的要求和国家吸引人才的需求。截止到2010年,根据印度官方的统计,印度已经发放了400万张“海外印度公民证”和700万张“印度裔卡,共1100万张,极大地促进的海外印度人才的回流与环流。

解读三:为何选择在中关村试点?

中关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有中国“硅谷”之称,是内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仅2014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占全国40%以上。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当前,在中关村200万创业人员中,外籍和海归人员占比仅为1.5%;而在美国硅谷,从业人员则有36%来自海外。因此,选择在中关村开展外籍人才管理先行先试。

绿卡是相应的国家给外国公民的永久居住许可证。获得中国永久居留证,即“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在中国居留期限将不受限制,可凭护照和绿卡出入中国国境,不需再行办理签证,且拥有和中国公民在投资、购房、开办银行账户、申请驾照及子女入学等方面同样的权利。

自2004年8月实施“永久居留证”制度以来,中国“绿卡”一直被调侃为“世界上自难拿的‘绿卡’”。北京凤凰网报道,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数据,截至2013年,居住在中国的84.85万外籍人员中,共有7356人获得了中国“绿卡”,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而美国官方数据显示,单在2013年一年,美国就向全球发放了99万张“绿卡”。

即使是有政策支持的“千人计划”,拿到“绿卡”的人依旧寥寥。根据中组部在2014年6月的数据,按照计划分批次引进的4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只有1306人成功拿到了中国绿卡。

认识到引进海外人才的重要性,2008年以来,中国出台了多项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对外国人才引进及在华技术移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2年6月,中国政府首次提出降低“绿卡”门槛,在该月通过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中,明确表述将“为逐步放宽‘绿卡’申请条件留下空间,有助于促进引智引资工作。”

2015年6月,中国公安部正式下发通知,决定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7类企业、事业单位任职,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外国人,可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英雄,创新创业者就是今天这个时代的英雄。中关村要成为国际化的创新中心,必须要‘引进来,走出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这番讲话让在中国村“打拼”的外籍人士兴奋不已。

2014年,中关村有外籍专家2408人,占外籍从业人员比重超三成;留学归国人数连续六年增长,达2.2万人。

尽管如此,与美国硅谷相比,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在海外人才引进方面仍需努力。27日,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表示,美国硅谷的从业人员36%来自海外,而在中关村200万创业人员中,外籍和海归人员占比仅为1.5%。

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新政,颁发了《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试行)》。

根据新政,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持《推荐函》,可申办5年有效期的工作类居留许可;工作满3年后,经用人单位推荐,可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作为第一个领取《推荐函》的外籍人才,上海亲合力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辰称,“没想到我竟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后我在上海创业更有动力了。”

新华网报道,今年50岁的刘辰上个世纪80年代赴美攻读博士,“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回国创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张江聚集了众多的生物医药产业,我相信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大有可为,甚至可能在未来十年间实现‘弯道超车’。”

新政出台前,只有符合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等条件才能直接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中国“绿卡”。大多数的外国专家只能办理普通的工作类居留许可证,不少人由此面临着反复签证的麻烦。

现今,居留证新政的出台大大缩短了这一流程。11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上海自贸区行政服务中心时,正好见证了荷兰和法国两位外籍人士正在领取永久居留证。李克强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办理情况,祝他们在中国不断拓展事业。

本文由Yayi整理,内容来自中国侨网/中国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