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分析
第4章“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分析
摘要:
❶ 《融合投融资规则 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重点研究了“一带一路”投融资规则、促进包容性发展、助力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❷ 今天为您提供第四章内容,请查收!
11月6日,《融合投融资规则 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报告(2019)》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撰写。
第四章重点对基础设施投融资进行了分析。
报告第四章目录如下:
第 4 章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分析
4.1 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基础设施投融资之间的联系
4.2 “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趋势
4.2.1 能源
4.2.2 交通运输
4.2.3 工业园区
4.3 “一带一路”倡议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融资机制
4.4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案例
4.4.1 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
4.4.2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五个优先领域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地区实现包容、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关键。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2016年至2020年伙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规模至少10.6万亿美元,而可用资本和资源还无法满足。为了充分了解“一带一路”投融资活动如何改变不同部门和领域的全景,本章重点对基础设施投融资进行了分析。
4.1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基础设施投融资之间的联系
2017年5月,27个国家的财政部长共同核准,17国联合签署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其中第四项明确阐述了基础设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重申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鼓励沿线国家视情开放公共服务市场,维护良好、稳定的法律、政策和监管框架,积极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吸引各类资金,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和质量。我们鼓励有意愿的相关方在私营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通过基础设施融资支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定义是:“在基础设施项目计划、设计、建造、运营和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确保经济金融、社会环境(包括气候适应力)和机构可持续性”。以金砖国家为主导的新开发银行已将可持续基础设施作为其发展融资的主要领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还为公共和私人融资的可持续基础设施以及可持续资产的规划、设计和融资制定了框架。这些框架基于以下四个支柱:经济与金融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与气候适应性、机构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
可持续基础设施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关键贡献,为东道国带来经济增长并减轻贫困,同时为商业机构提供市场机会和全球公共产品。图4-1展示了可持续基础设施与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正向联系。
可持续基础设施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它们与“国家自主贡献”(NDCs)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联系。作为《巴黎气候协定》的核心部分,NDCs由各方在国家层面独立提出,并确定每个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减缓和适应措施,其中大多数都包含可再生能源贡献。作为一种多用途工具,NDCs是自下而上、以国家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具体体现,能够向国际社会展示各国政府为气候变化而采取的专门措施。
NDCs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大规模投资机会和项目储备。在中国社会
科学院的期刊《中国和世界经济》中,Muñoz等(2018)估计,全球NDCs的投资机会超过1万亿美元,文章在考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包含的国家时,共分析了56个NDCs,有48个包括可再生能源捐款,其中31个是可量化的。“一带一路”地区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总潜力为6780亿美元,根据波士顿大学研究报告,这占据了“一带一路”总投资潜力的65%。
按地区划分,南亚地区有8个NDCs,可再生能源投资潜力最大,约为1870亿美元,大部分将来自印度。下一阶段最大的“一带一路”倡议投资区域在东南亚,包括7个NDCs,潜在投资达940亿美元,东亚地区投资潜力为670亿美元,主要项目来自韩国和蒙古。欧洲/中亚地区有5个NDCs,潜在投资总额约为510亿美元,主要来自土耳其。中东包括8个NDCs,潜在投资总额约390亿美元。非洲包括2个NDCs,潜在投资总额为290亿美元。
融合的投融资规则将确保各方明显受益,是体现每个国家对可持续基础设施共同责任感的可靠方式。全球经验证明了规则在确保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符合更广泛的环境和社会目标方面的核心作用。这些规则在过去几十年中也在逐步调整,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这一改善过程还将持续前行。
4.2“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趋势
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区域和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联通性差异。不同区域和各国的基础设施质量突出体现了这种差异。新加坡、阿联酋、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等经济体跻身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前20名,而阿富汗、不丹和伊拉克等国家仍排名靠后。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比较集中的领域,同时“一带一路”伙伴国家仍有大量进一步建设和改进基础设施的空间。图4-2是亚洲开发银行对亚太地区分行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估算。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2016-2030年亚太地区在能源、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有较大投资需求。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方面,由美国知名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编制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数据库“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提出,中国签署的投资和建筑合同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包括能源、运输、物流和公用事业。特别是能源和运输部门占了总投资额的近65%(图4-3)。
自2000年初以来,中国的海外投资迅速增长(2002年为27亿美元,2016年为19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5%,2017年下降至1580亿美元。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几乎涵盖了所有经济活动部门,但世界不同地区的部门集中度仍然明显。表4-1显示,2017年中国在非洲的大部分投资都涉及建筑业和采矿业,而中国在亚洲的投资主要面向服务业。
4.2.1能源
根据目前可获得的历史数据显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贷款和承包工程以传统能源为主(见图4-4)。但从趋势来看,中国的全球能源投资正在从传统能源转向清洁能源和电网优化发展。《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合作计划”表明中国政府将绿色经济原则纳入海外投资议程。作为回应,来自中国的官方和私人资金都在启动并资助更多可再生能源项目。随着中国成为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以及可再生能源总投资的全球领导者,中国在2017年初宣布了一项计划,即到2020年将投资3600亿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通过绿色能源政策、清洁能源融资和“一带一路”经验分享,中国开始推动“一带一路”地区向环境可持续性的转变,并促使“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承诺一致。
4.2.2交通运输
交通联通性是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加速产业转型以及加强区域一体化和形成生产网络的关键。作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物理连接的基础,交通基础设施一直是中国“一带一路”投资的主要焦点,也是建设工程项目签约的主要部门。与运输相关的投资有助于实现中国加强东南亚和非洲联通性的承诺(图4-5)。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活动显著增长,对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和贸易成本的降低带来积极影响。
为了实现在“一带一路”伙伴国家之间建立更紧密联系的愿景,中国一直在海外投资或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而不是将其投资集中在特定的“一带一路”次区域。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数据库表明,西亚、非洲和东南亚都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支持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
4.2.3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的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投资的另一个重点领域。工业园区是中国成功经济发展模式的代表性经验,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帮助中国进入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吸引了“一带一路”国家对规划和建设工业园区的高度关注。
一个成功的工业园区不仅能够发展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还吸引和整合国际资金和人才,增强网络效应,有助于改善整体投资环境和地方经济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投资创建的工业园区不仅是发展制造业或出口的特定区域,还可以作为研发中心或上下游关联公司的发展区域。表4-2显示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的工业园区投资。
4.3“一带一路”倡议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融资机制
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融资机制。具体的融资模式包括发行债券、主权融资、企业融资、项目融资、公私合作、融资租赁、私募股权融资等(见表4-3)。
4.4“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案例
4.4.1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
Ⅰ.项目概况
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道铁路(SGR)是一条长472公里的肯尼亚铁路走廊,年运行能力为2500万吨。自2017年5月启动以来,近一年半的时间里,SGR已经运送了200多万名旅客,运输时间减少了一半以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CR)承担了SGR的建设,以确保其符合中国国家I级建筑标准。完成建设后,中国路桥公司(CRBC)(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将负责该铁路走廊的运营和维护。SGR的总投资将超过38亿美元。
Ⅱ.环境可持续
在建立SGR之前进行的实地检查充分考虑了肯尼亚的生态系统多样性。通过研究铁路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将环境保护原则纳入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阶段。环境保护和影响评估是在肯尼亚环境保护法要求的严格条件下进行的,以确保有效保护该地区的自然景观、河流、植物群和动物群。SGR的设计还关注了减少铁路建设和运营对当地野生动物迁徙的影响。例如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局的工程师和专家在察沃国家公园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追踪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考虑到每个物种的需求,铁路的创新设计允许野生动物的过境和保持其原有的生活习惯,共设置了14条动物通行道、79座桥梁和100多个涵洞式隧道。其中所有桥梁式动物通道净高均在6.5米以上,超过了成年“高个子”长颈鹿5.5至5.8米的身高,这样可以保障所有类型野生动物自由通过铁路线。在铁路勘察设计阶段,重点考虑最大化合理利用既有交通走廊,大部分路段与百年前修建的铁路及公路干线A109国道贴近并行,共用一个交通走廊,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程度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Ⅲ.经济可持续
蒙内铁路在全面建设的高峰期间带动当地就业超过3万余人,当地雇员占比约95%,为肯尼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超过1.7万人,共培养专业施工技术人员超过4000人,中交集团全额资助60名肯尼亚优秀高中毕业生到中国高校接受本科教育,并与当地政府合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当地培养更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人才。据肯尼亚官方统计,蒙内铁路将促进肯尼亚GDP增长1.5个百分点,物流成本降低40%,两地运输时间缩短为4个多小时,并使1200多家当地企业受益。
蒙巴萨-内罗毕铁路(SGR)总投资约38亿美元,其中90%由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提供,约16亿美元为优惠贷款,期限为15年(含5年宽限期),其余10%由肯尼亚政府逐年拨款提供。肯尼亚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海关税基金作为还款担保,以及包括土地补偿的其他活动。中国路桥在连续5年运营SGR后,将逐步把业务交给肯尼亚方面,并协助肯尼亚政府培训熟练工作人员。蒙巴萨-内罗毕铁路(SGR)的建设运营,将为肯尼亚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东非铁路网络的联通性,为肯尼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收益。
4.4.2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
Ⅰ.项目概况
巴基斯坦的卡洛特水电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中的重要电力项目,总投资约17.4亿美元,项目公司卡洛特电力有限公司主要股东为三峡南亚投资有限公司。该项目采用项目融资模式,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丝路基金和国际金融公司提供约14亿美元的贷款支持,贷款期限17年,宽限期6年。另外,国际金融公司和丝路基金也参股三峡南亚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卡洛特电力有限公司股份。通过用水电站替换过时的化石燃料发电站,该项目将缓解巴基斯坦对使用外汇购买进口燃料的依赖,减小巴基斯坦的债务风险。与传统能源技术相比,水电技术也非常成熟和稳定,长期来看,因更先进技术而被取代的市场风险较小。
Ⅱ.风险管理措施
大约2%的项目预算用于风险管理的相关支出。在确定和衡量实施风险时,卡洛特水电项目尽职调查非常细致,包括实地考察,与相关人员的面谈以及书面材料的收集等。巴基斯坦政府对电费支付提供担保并承担巴方导致的违约赔偿。针对项目在建设期和运营期面临的风险,从四个方面设定信用结构进行风险覆盖。包括股东担保,针对项目建设期风险对股东进行有限追索;资产抵质押,对项目资产、项目公司股权设定抵质押担保;权益转让,包括出口信用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保险权益转让和项目在商务合同框架下所有协议的权益转让;对项目公司经营限制和要求,包括约定项目现金流进入账户的顺序,账户质押,建立偿债准备金账户等措施。
潜在的金融风险包括巴基斯坦财政赤字、政府债务以及外汇储备不足。潜在的政治风险包括政治不稳定、政治派别之间的暴力冲突、恐怖主义、宗教和部落派别之间的斗争以及反政府武装袭击等。多边国际金融机构参与项目投融资合作,会降低项目遭受征收、外汇限制和地区冲突等非商业政治风险。
该项目带来积极的环境影响,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环境风险。一旦建成,水电站预期将减少约210万吨的煤炭使用。同时,该项目按照巴基斯坦标准制定了环境和社会保护计划,包括确保下游环境和灌溉用水要求,为水库淹没征地移民提供补偿,为社区发展计划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强管理施工区内的污水、粉尘、噪声、垃圾等,以及制定有效的健康应急预案。施工方还采取技术措施以尽量减少对周围的水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除了通过法律、保险和合作机制减轻商业、社会和环境风险之外,卡洛特水电项目还与政府密切合作,充分关注巴基斯坦经济可持续发展。卡洛特项目公司与巴基斯坦联邦水电部下属私营电力与基础设施委员会签署特许经营权协议,巴基斯坦输配电公司作为本项目购电方,与项目公司签订购电协议,长期购买本项目产出的容量和电量,并按约定支付电价。
Ⅲ.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
该项目已经并将持续为巴基斯坦带来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它在项目建设阶段创造了超过2200个工作岗位,并且在运营期间每年提供150-300个就业和专业技能培训机会。随着项目的建设,将有大量的资金注入当地,有利于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并可带动当地建材、服务等行业经济的发展。该项目每年向政府缴纳约2300万美元的税收,产生32亿度(千瓦时)的电力,有助于缓解巴基斯坦电力供需的不平衡。同时,该项目将建设或改造公路11公里,建设2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1座悬索步行桥,1.3万平方米的永久住房,还将建设医疗机构和清真寺等10个公共设施,有助于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和当地民生。
该项目积极开展教育扶贫,联合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共同实施巴基斯坦移民奖学金计划。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参考“精准扶贫”模式,给符合条件的移民家庭适龄青年提供全额奖学金,资助他们完成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教育,并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首批18名学生已于2017年11月通过选拔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