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出去研究   /   融资信贷

如何规避海外工程项目的“税务雷区”?

  • 2019.07.03
  • 融资信贷
  • 来源:央企跨境综合服务平台
  • 作者:老马
  • 阅读:
  • 打印

老马  央企跨境综合服务平台

 

中国的海外工程基本上是从“援外工程”和“进出口贸易”这两条线发展起来的,随着当地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内企业对当地情况的熟悉,逐步扩展到海外工程承包,这个过程大概有二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但这个黄金期的趋势目前已经到了尾声,从2015年开始就日趋显著。但在这一大背景下,很多企业还有很大的惯性,宁可签署一些无法执行的名义合同,也不愿意探索新的模式。此类企业大都是一些大型的央企国企,惯性思维、惯性模式,船大难调头。

当然还会有很多“新入门”的企业不断步入这个行当,也确实有所斩获,多数集中在电力领域,因为属于基本建设,上述趋势变化相对迟滞。但这些企业在传统海外工程方面,还有相当多的情况不是很清楚。甚至于大家拿着双边项目、政府贷款,仍然把海外工程项目当成是国内的工程来做,只是觉得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周围都是外国人了。

由于上述海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部分项目工作容易被忽视。如果把此类企业遇到的问题做个划分,可以将现场“红线”作为分界。对红线内部的设计、施工、安装方面,大多数企业能力都很强,而对红线外部也都很重视,因为牵扯到项目结算和验收。

“红线内部”企业容易忽视的问题是“环境、安全和健康,HSE体系”;“红线外部”企业容易忽视的问题是“税务筹划”。以下与大家分享关于“税务筹划”的一些理解。

01

“税务筹划”工作是个什么性质的工作

税务问题,牵扯的是项目主体,即企业本身,并不仅仅是单一项目问题,其影响的是企业在该国别市场的全部业务和角色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但也还没有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爆发,有点像“王炸”,涉及到的滞纳、罚金巨大,甚至接近具体项目的合同金额。同时一旦处理不好,该企业多半是要撤出该国别市场的,还会伴随商业、法律,甚至外交等后遗症。

02

“税务筹划”工作的特点

绝大多数海外项目管理的问题,都可以在发生时进行商务、技术谈判予以解决,涉及的工期、金额、合同变更等往往相对有限。处理结果可以看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节点,之前往后的工作可不“追溯”。

“税务”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经济落后与否,这个体系都会是非常健全的。同时税务的特点就是体系性和追溯性极强,问题出现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无法正常解决了,因为牵扯项目所有的会计、财务方面的工作,继而联系到业务工作所有的操作基础。

03

“税务筹划”问题的易发原因

首先总承包企业在进行市场开发的初期,往往是商务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搭配,工作焦点在项目合同的开发方面。即使随队派驻了公司财务人员,多数也是从事租房、购车、当地雇人、报销费用等具体工作方面。而恰恰是此时,公司办公地点、银行账户、雇佣合同等法律文件相继形成,已经进入到了本该考虑“项目税务筹划”的阶段。

其次总承包企业往往很重视合同内容的规定,包括涉税部分的合同约定。但合同谈判人员往往更注意合同条款的描述,而忽视这个条款的法律效力。同时也缺乏一个重要的意识,即合同执行过程中,业主、项目的分包商等合作伙伴,处于自身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总包单位签署的分包合同及其具体的操作,影响了总包合同执行的操作基础。换句话说,总包合同中的涉税部分内容不合理,不具可操作性。

04

“税务筹划”的几点建议

摒弃“依靠项目商务合同条款”等项目文件解决税务问题的传统思路,根据高、中、基层三个层次进行“体系化”、“可追溯性”的综合考虑,包括:

1. 根据项目所在国与中国政府签署的“双边税收协定”(截止2018年底,我国已与一百余国家签署),考虑“双重征税、主体待遇、税收收入、利润分配、偷逃税风险”等要素,特别是代表处、常设机构、分公司、子公司等不同状态,其中以常设机构为重心。同时,根据项目资金来源、有无一揽子协议、其他上层法律文件等情况,考虑公司主体身份。初步明确自身的税务责任与内涵。

2. 根据项目业主的情况,如部委、国有公司、合资公司、私有公司等等类型,了解其自身和所涉及项目的税务责任及其内涵,特别是与合同支付相关的程序、要求、监察机构、上级机关等等。相关情况,往往业主负责项目技术与商务谈判的人员,并不了解,需要对接他们专属的人员。

3. 根据项目实施组织计划,将项目所有的设计、供货、土建、安装、服务等分包合同类型进行分类,尤其是项目所在国以及第三国采购的部分。根据每一个类型的企业主体、合同内容、支付方式等进行税务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