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金融家告诉你“一带一路”上的中国金融大布局
在“一带一路”上,中国金融将有大动作。
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还将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开发机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同有关各方共同制定“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而言,金融无异于“粮草”。
近期,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几大银行的负责人纷纷在《中国金融》杂志等媒体发声。国是直通车梳理了十大金融人士的观点,帮助你了解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金融“路线图”。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合作,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为原则。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搞好“一带一路”资金融通,要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沿线国家以及国际资本等各方资源,丰富并用好各种投融资方式。通过运用开发性金融、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积极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等多种方式,确保投融资的可持续性,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落到实处。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扩展在沿线国家的机构布局。截至2016年底,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机构。从机构类型看,5家大型银行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力军。从地域分布看,中资银行在俄罗斯、东南亚和西亚国家设点较多。
为更好地支持中资银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银监会不断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的交流与协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境监管合作。截至目前,银监会已与29个来自“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
资本市场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鼓励优秀企业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和再融资,保障“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第二,积极参与沿线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区域内资金和项目资源。
第三,引导国内优秀券商“走出去”,打造“投行国家队”。
第四,建设大宗商品的区域定价中心,同时,加强“一带一路”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中国证监会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或地区签署证券合作备忘录(MOU),深化证券领域的合作。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
从保险业的历史和属性看,保险业与建设“一带一路”是天然契合的。保险业将充分发挥资金支持、风险管理、信用管理和监管制度等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
一是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优势,如通过债权、股权和私募基金等方式,以及通过投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途径,直接或间接投资“一带一路”重大投资项目。
二是发挥全面风险管理优势,为不断增长的海外权益和人员安全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如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个性化的保险产品服务。
三是发挥信用和海上风险管理优势,创新开发综合保险、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信用证保险等保险产品,支持优势产业产能输出,推动高铁、核电等高端行业向外发展。
四是发挥监管制度优势,降低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制度成本。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
外汇管理继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市场运作,“打开的窗户”不会再关上;二是坚持开放合作,进一步开放和便利境内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三是坚持平衡稳健,发挥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双线力量;四是坚持互利共赢,继续优化外汇储备资金运用;五是坚持政策互通,加强协调配合。
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
中国金融业一直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金融业理应勇于担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金融大动脉的供血能力。
具体来说,第一,项目贷款与创新金融产品“双管齐下”,化解期限匹配问题;第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小币种交易,“长短结合”提高货币支持效率;第三,加强同业合作和业务创新,全面提升跨境、多元化金融服务能力;第四,强化风险控制,构筑完善的风险管理“堤坝”;第五,引导国际资本向“一带一路”聚集,满足建设资金需求。
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
2015年以来,银联卡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银联与当地机构的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当前,银联正以多元、灵活的方式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在“一带一路”重要合作方面都做出了努力。
第一,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理市场,促进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畅通”;第二,加快推动本地发卡,为“资金融通”提供支付工具和结算体系;第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持“设施联通”的实施和落地;第四,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为“民心相通”搭建平台。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
“一带一路”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工商银行一方面推动境内外机构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则积极适应“一带一路”的新需求、新特点,着力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一是支持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项目;二是构建了全球化、综合化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体系;三是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融资产品线和专业团队。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
作为国有控股大型上市银行,农业银行始终以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己任,积极推进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分支机构布局。农业银行已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了5家机构,分布在新加坡、阿联酋、俄罗斯、越南。
二是不断推进“走出去”业务的发展。2016年,农行为200余家客户办理了“走出去”业务,涵盖3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是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支持农业“走出去”作为发展重点和国际化经营重要方向,为涉农“走出去”企业提供跨境金融综合服务。
四是在夯实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基础上,推动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创新。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
顺应潮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开发性金融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
第一,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为重点,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第二,以配合高访和规划先行为切入点,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融智支持;第三,以民生发展和人文交流为着力点,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第四,以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创新为支撑点,深化区域金融合作;第五,以市场化运作和防控风险为立足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金融》杂志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