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出去研究   /   国际工程

筹谋对外承包工程合作发展新路径

  • 2021.01.18
  • 国际工程
  • 来源:国际商报
  • 作者:刘 昕
  • 阅读:
  • 打印

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各行业都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与衍生风险。

“疫情常态化发展、国际关系波诡云谲、加之融资缺口持续扩大将给国际基建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与此同时,区域性经贸合作安排、各国相继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以及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将有望为疫情背景下行业的恢复性发展提供动力。”日前,在展望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劳务合作的新征程时,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表示,2021年将是困难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发展并存的一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启“十四五”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区域经贸合作安排注入活力

尽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1年全球增长率将回升至5%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传统市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依然较低,相关国家财政紧张、赤字攀升、负债高企等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加之大国关系深刻调整,区域与民族冲突等风险事件频发,国际基建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在中日韩、东盟、澳新等15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合作意愿的达成,非洲大陆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等一系列多边合作机制的推进等积极背景下,可以相信,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仍是世界经济的主流,也为后疫情时代区域内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房秋晨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将继续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更高水平“走出去”。

其中,商务部将围绕《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不断健全对外承包工程政策、服务、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国资委持续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为引导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动力。不难看出,新时期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更为全面,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新技术赋能行业创新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赋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巨大。2021年,随着中国政府深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企业与技术类、制造类及服务类企业跨界合作将在各国基础设施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以及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制造等领域赢得更多的项目机会。

房秋晨认为,尽管疫情对行业发展影响深远,但应清醒认识到,当前行业仍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传统的以主权借款为特征的“EPC+F”模式已难以为继,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急需对标国际大型承包商发展经验,在业务模式、融资模式、合作模式等方面加快调整,向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转型。对外劳务合作方面,行业形势正在由劳务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难”向“有效匹配难”转变。会员企业需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向跨境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商转型。

他建议,会员企业应科学研判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精心谋划新形势下行业转型发展的方式和路径,强化风险防控意识,直面困难与挑战,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发力觅先机、开新局,努力实现疫情背景下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是找准发展定位,提前布局后疫情时代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创新引领,优先推动融资与商业模式创新,把握新技术、大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着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三是推进“投建营一体化”,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以投资拉动承包工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四是加强属地化经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人员、物资的本地化率,增强企业应对疫情等外部风险的韧性;五是强化合规管理,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完善合规风险管控机制,将合规管理融入业务各环节、覆盖项目全周期;六是拓展第三方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参与各方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