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海外承包工程发展新优势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实施,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全球最大的250家国际工程承包商中,中国企业有65家,全球每五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企业承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既带动了中国产品、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向世界,也促进了东道主国家经济的发展。
据商务部数据,今年1至10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2144.1亿元人民币(折合17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1%,1至10月新签合同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比去年增加了14个,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增加了13个。例如,早在今年1月,中国电建与英国GCM公司合作进行孟加拉国普尔巴里一期燃煤电站项目,项目将致力于按照最高的社会和环境标准来进行。到了10月,中国化学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与俄罗斯波罗的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签署120亿欧元的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该项目的落地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反映出我国企业承揽大项目的能力持续增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秘书长张湘近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介绍了2019年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更加清晰,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共识。”张湘介绍道,企业通过合作基金、产业联盟的方式联合出海,形成了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的综合优势;企业通过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多方合作,整合了全球融资、技术和人力方面的资源,从而可以承揽一些高难度项目;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树立了合规诚信经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这在给当地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在全球树立了中国承包企业守规矩、讲诚信、负责任的良好形象,让“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的基础更加牢固。
例如,葛洲坝集团在巴西投资的圣诺伦索供水厂项目,自项目投入运营一年以来,极大改善了圣保罗州西部城市的供水能力,项目服务7个城镇的约200万居民,除了供水外,项目也促进了当地就业。在建设施工高峰期,曾有4000名当地人为这个项目服务。此外,项目还增加了当地的税收。
张湘分析,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整体发展放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进入了债务还款的高峰期,基建项目的发包量明显减少,一些多边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了资金的监管,从而导致一些项目出现了融资难题和被迫延后搁置等问题,不少企业都感受到了拓展业务的巨大压力。
“在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融资渠道普遍收窄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在国际基建市场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因此,中国企业急需从融资能力、风险管控、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破解发展难题,打造新竞争优势。”在张湘看来,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词,对外承包工程也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务部等19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就为此提出了六个方面要求:一是要积极鼓励设计咨询走出去,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二是要积极促进投建营综合发展,逐步实现由建设施工优势为主向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的综合优势转变。三是要积极依托国内优势产业支撑,推动对外承包工程领域不断拓宽、层次逐步提高。四是要积极培育创新发展动能,探寻对外承包工程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五是要积极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创建以高质量、可持续、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等为核心的中国建设品牌。六是要积极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国际合作水平,通过多方参与,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